斗六受天宫

雲林縣斗六市供奉天上聖母(媽祖)的宮廟

斗六受天宫,是位于台湾云林县斗六市庄敬路的一座妈祖庙。其前身为落于火车站前太平路头圆环旁的妈祖庙,创建于康熙晚年(1720年前后),为斗六街最早的妈祖庙,与永福寺合称“街头妈祖间,街尾观音亭。”日治时期的1937年(或1938年)被日本人强制拆除,1973年始于现址重建。[1]

历史 编辑

圆环前旧庙 编辑

斗六妈祖庙创建于康熙末年,原址位于今斗六圆环云林县水利会,为斗六街最早的妈祖庙。乾隆元年(1736年),皇帝御赐重修受天宫,并列入官祀。赐题匾“敕建受天宫”,并钦点相国寺监院玄明法师住持宫务。乾隆十八年(1753年)于右侧创建一所龙门书院,由于龙门书院兴建,斗六门文士辈出,自乾隆二十五年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百余年间,孕育了不少文科功名。

姚公禄位碑位于北门受天宫内,高二尺许,宽一尺余,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六月立碑。倪赞元所著《云林采访册》中记载姚鸿谓:“居官廉明,安良除暴,尝虑差役过多,借端勒索,为之裁派差名,减轻差费,凡有益于地方之事,莫不认真整顿,以期成效,若夫倡修庙宇,捐建庙桥粱善事,犹其余事,士民爱之,奉公禄位于受天宫。”(现位于受天宫三楼功德祠内。)

除了供俸县丞姚鸿禄位之外,还是每年北港妈祖出巡莅境的代表庙宇。 (斗六堡/风俗/岁时)二月二日,商贾各备牲醴祀福神,曰做牙;农家尤重,取古春祈之义。 每岁于是月,斗六街众迎南北港天上圣母,供俸受天宫,焚香者不绝于道; 十余日,乃迎神赴别堡 )可见当时受天宫于斗六门之香火鼎盛。

道光二十八年( 1848年 ),因受天宫建庙已超过百年,地方乡绅沈长盛倡捐监修受天宫。[2]

日治期间的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嘉义发生罕见大地震。庙宇经历天灾以及战火摧毁[来源请求]下已如风中残烛。地方仕绅吴贯世、吴盛金招募捐资三千元重修(当时公务人员薪水月俸为27元)。

日治后期实施皇民化政策。昭和十二年(1937年),日本政府禁止台湾一切汉系民间宗教,强加日本神道信仰;日人惟恐受天宫香火鼎盛而存民族意识,在隔年予以拆毁,寺庙财产全数充公;以升天祭为由将神像予以烧毁,庙中神像大多难逃一劫。姚公禄位神牌以及石刻禄位捐典香田记事碑,均遭劫而下落不名,龙门书院亦遭池鱼之殃。信徒急议将六尊开台妈祖[来源请求]迎请蔽避,并将红契(受天宫建庙沿革)、田契(约三十公顷)、地契、资产等分成六分,委托妈祖会、角头会主藏匿,才得已流传至今。

斗六龙门书院 编辑

乾隆十八年(1753年),于县城北的受天宫内,创建了一所“龙门书院[3] (受天宫遗址在今日斗六市圆环所在地。庙建于康熙末年,乾隆元年御赐国库重修,列入官祀,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本在台湾强制执行“皇民化”运动,励行通俗“信仰的寺庙神升天政策时,遭劫而被拆毁,(龙门书院亦受池鱼之殃)。

书院建地一分二釐九毫七丝(约380坪)之广,分两进南向,前进祀朱子文公,梓潼帝君,关圣帝君,后堂驷制字仓先圣,书院拥有学田十甲五分六釐,全是地方士绅捐献,据传书院的倡建,是居于林内的名宦奉政大夫大学士郑萃俳等发起的,代动了地方读书尚礼风气,因此文风荟萃,私塾更是遍及各庄。

由于龙门书院兴建,斗六门文士辈出,自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百余年间,产生了不少文科功名,晋翰林书院侍讲学士的有郑天球(郑萃俳之子),中进文进士官至吏部主政的有张觐光,中试文举人的有吴兆亨等七人,乡试文秀才上榜的多达三十一人,竟占云林秀才数的半数,足见斗六门书香风气之盛。

新庙重建 编辑

民国60年(1971年)招募成立圣母会,志在重建日治时期被废之受天宫。

民国62年(1973年)于庄敬路重建斗六受天宫,庙身土地由先贤叶碧东先生发愿捐献,建筑工程浩大,悉赖十方各界捐献,花费二十年时间形成庙貌。前殿五门雄伟绣面,前庭宽阔泥土平坦铺盖,正殿庄严乃主祀圣驾之宝座,上楼巍巍普陀岩,观音佛祖坐中堂,善才良女侍立两傍。兴建工程到此已是完工告竣,宫宇巍峨,庄严富丽,信徒参拜络绎不绝。

参考资料 编辑

  1. ^ 《斗六市 受天宮:街頭媽祖間,街尾觀音亭》,台灣媽祖聯誼會網站. [2015-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 ^ 云林县采访册斗六堡地震篇中记载:“道光二十八年,适重修受天宫…。”
  3. ^ 《斗六門 龍門書院:雲林軍事重地的來由》,斗六市公所. [2017-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