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即物主义
此条目需要扩充。 (2015年11月26日) |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5年11月26日) |
新即物主义(Neue Sachlichkeit,亦称新客观主义)是绘画,文学与建筑相关的风格,特别对于1920年代深具意义。这个名称由1925年艺术评论家古斯塔夫·弗雷德礼西·哈特拉伯受到在曼海姆举办的回顾展的而联想命名。理解新即物主义,如同表现主义、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等艺术理论的结合,且对社会写实主义有着深远的影响。
绘画风格
编辑新即物主义基本上分为三种潮流:
真实主义
编辑古典主义
编辑魔幻现实主义
编辑艺术家
编辑- 乔治·葛罗兹
- 奥图·迪克斯(Otto Dix)
- 孔瑞德·斐立斯米勒(Conrad Felixmüller)
- 库特·克尔勒(Curt Querner)
- 法兰斯·莱德兹威尔(Franz Radziwill)
- 亨利·玛丽亚·达瑞豪森(Heinrich Maria Davringhausen)
- 奥图·基伯(Otto Griebel)
- 鲁道夫·席力特(Rudolf Schlichter)
- 乔治·辛夫(Georg Schrimpf)
- 亚历山大·卡诺得(Alexander Kanoldt)
- 卡尔·葛罗斯贝格(Carl Grossberg)
- 黑贝特·伯特格(Herbert Böttger)
- 保罗·卡尔贝尔(Paul Kälberer)
- 克里斯提安·查得(Christian Schad)
- 马克斯·贝克曼
新即物主义于文学
编辑1964年在台湾创立的“笠诗社”,在创作上奉行新即物主义。
出处:简明台湾文学史(古继堂主编)
新即物主义于建筑
编辑二零年代初期,新即物主义的建筑与表现主义有着显著的表现,与文学领域一样具特色,尤其在包豪斯风格或包豪斯建筑成名后之创作。许多如由布鲁诺·陶特或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建筑物或都市建筑计划,在二十世纪中叶前于魏森霍夫住宅展之作品,皆属于新即物主义。从表现主义过渡到新即物主义,或所谓的现实主义,归功于评论家阿道夫·贝禾(Adolf Behe),特别是1925年出版的《摩登机能建筑》(Der moderne Zweckbau)一书,作重要的宣传。新即物主义在德国随着国家社会主义而来的政治文化下,包豪斯的关闭,与许多具代表性的人物前往美国避难后而结束。
新即物主义的形成,主要为一些知名艺术家,于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抛弃了所谓的青年风格,开始第一个所谓的新即物主义建筑与工艺美术。其开端于1906年,在德雷斯顿的大型艺术工业产品展览会上,以形式简化方式呈献艺术工业,形成独特的风格。
以德国工业联盟为基础,1907年展览与出版品皆以“即物主义”、“机能主义”及“现代机能风格”为命名,并与“工业设计”流行的公共议题做结合。新即物主义建筑的结束,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表现主义的兴起,及1914年科隆的德意志制造联盟展(Werkbundausstellung)准备时期的冲突;支持手工艺的年轻艺术家世代(如沃尔特·格罗皮乌斯与陶特)因不同的艺术目标而宣布与支持工业规格化的赫尔曼·穆特修斯(Hermann Muthesius)决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