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遮普语

语言
(重定向自旁遮普语

旁遮普语古木基文ਪੰਜਾਬੀ阿拉伯字母پنجابی;英语:Punjabi;也译彭加语)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雅利安语支。该语是巴基斯坦母语人口最多的语言,根据2017年人口普查,该国有8050万人以旁遮普语为母语;也是印度母语人口第十一多的语言,根据2011年人口普查,该国有3110万人以旁遮普语为母语。

旁遮普语
ਪੰਜਾਬੀپنجابی
旁遮普语的“旁遮普语”一词,上方者为沙木基文书写,下方者为古木基文书写
母语国家和地区 印度
 巴基斯坦旁遮普省
 英国
 美国
 加拿大
 肯尼亚
区域旁遮普地区
母语使用人数
西旁遮普语: 6.1-6.2千万
东旁遮普语: 2.8千万
Siraiki: 1.4千万
总数: 1.04亿
语系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印度旁遮普邦德里
语言代码
ISO 639-1pa
ISO 639-2pan
ISO 639-3两者之一:
pan – 旁遮普语(一般)
pnb – 西旁遮普语
Glottologpanj1256[1]
west2386[2]
旁遮普语的使用人数分布情况
  50,000,000 - 80,000,000
  1,000,000 - 50,000,000
  500,000 - 1,000,000
  200,000 - 500,000
  100,000 - 200,000
  50,000 - 100,000
  1,000 - 50,000

旁遮普语主要流通于印度旁遮普邦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所使用的语言,也是印度旁遮普邦的官方语言。它也流通于邻近的印度哈里亚纳邦喜马偕尔邦德里。当印度和巴基斯坦在1947年分裂时,旁遮普地区、其文化和语言也受到影响。因此,旁遮普的语言和文化也成为推动两国和平交往的一大动力。由于旁遮普人大量移居外地,旁遮普语是世界上很多地方常见的少数语言,包括英国美国加拿大(更成为加拿大的第五大语言)和肯尼亚

旁遮普语有几套不同的书写系统,其使用情况因应不同地区、方言和宗教信仰而有所不同。锡克教信徒倾向使用古木基文。其他省份的印度教信徒多会使用天城文字母,而巴基斯坦境内的旁遮普人多用沙木基字母英语Shahmukhi alphabet(Shahmukhi alphabet;一种经过改良的阿拉伯字母)。“古木基文”(东旁遮普语/二千八百万人口)与“沙木基文”(西旁遮普语/六千二百万人口)是旁遮普语最常用的两种书写字母,也往往被视为官方的字母。

语源

编辑

“旁遮普”源于波斯语پنج آب‬(panj-āb,英语化成Punjab)意为“五”(panj是五,āb是河)[3],由突厥裔波斯统治者命名[4],至蒙古裔的莫卧儿帝国时期广泛采用[3][5]

历史

编辑

跟其他北方印度语言一样,旁遮普语是演化自梵语。旁遮普语是锡克教的神圣语言,锡克教的经典Guru Granth Sahib都是以旁遮普语写成的。旁遮普语也是印巴地区北部流行的Bhangra音乐的主要语言。

现代的旁遮普语的词汇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其中包括印地语波斯语英语。海外的旁遮普人也有从西班牙语荷兰语借来新的词汇。一种新的旁遮普语分支,称为旁遮普散居语(Punjabi diaspora),正在发展当中,而且不断跟印度次大陆上的旁遮普语显出分别。

音系

编辑
元音
次闭 ɪ ʊ
半闭 ə
ɛː ɑː ɔː

还有鼻化元音

辅音
双唇音 唇齿音 齿音/
齿龈音
卷舌音 硬腭音 软腭音 声门音
鼻音 m n ɳ ɲ ŋ
塞音/
塞擦音
清音 p ʈ ʧ k
清送气音 t̪ʰ ʈʰ ʧʰ
浊音 b ɖ ʤ g
擦音 (f) s (z) (ʃ) ɦ
闪音 ɾ ɽ
近音 ʋ l ɭ j

声调

编辑

旁遮普语有从辅音的浊送气音系列消失发展出来的三个音位学上独立的声调。在语音学上这些声调是升高或升高-降低声调轮廓并且它们可以跨越在一个或两个音节上,但是在音位学上它们可以被区分为高调、中调和低调。

  • kàr(高、降低)“马”
  • kár(低、升高)“头皮”
  • kar(中)“做”

历史上在词首位置的浊送气音变成了清塞音并在随后的两个音节上留下低音调: ghoṛā [kòːɽɑ̀ː]“马”。词干结尾浊送气音变成了浊音并在前导它的两个音节上留下了高音调: māgh [mɑ́ːɡ]“十月”。出现在短元音之后和长元音之前的词干中间浊送气音变成了浊音并在随后的两个音节上留下了低音调:maghāṇā [məɡɑ̀ːɳɑ̀ː]“被点着”。其他音节和词都有中音调。[6]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1.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编). 旁遮普語.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2.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编). 旁遮普語.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3. ^ 3.0 3.1 Ghandi, Rajmohan. Punjab: A History from Aurangzeb to Mountbatten. New Delhi, India, Urbana, Illinois: Aleph Book Company. 2013. ISBN 978-93-83064-41-0. 
  4. ^ Canfield, Robert L. Turko-Persia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1 ("Origins"). ISBN 0-521-52291-9. 
  5. ^ Shimmel, Annemarie. The Empire of the Great Mughals: History, Art and Culture. London, United Kingdom: Reaktion Books Ltd. 2004. ISBN 1-86189-1857. 
  6. ^ Harjeet Singh Gill, "The Gurmukhi Script", p. 397. In Daniels and Bright, The World's Writing Systems. 1996.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