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滃法
晕滃法是绘制地图时,用不同长短、粗细和疏密的线条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坡度低平和缓的地方,用细长稀疏的线条表示; 坡度陡峭的地方,则用粗短密集的线条表示。
雅克·卡西尼最早在地图绘制中使用晕滃法[1]。1799年,奥地利军人莱曼(Johann G.Lehmann) 统一了晕滃法标准,明确提出了根据倾斜度来调整羽毛密度的方法[2]。到19世纪,已经成为一种广泛采用的地形起伏表示法[3]。
参考文献
编辑- ^ Norman J. W. Thrower. Maps and Civilization: Cartography in Culture and Society Third Edi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8: 113–115. ISBN 0226799743.
- ^ 海野一隆. 地图的文化史. 王妙法. 北京: 新星出版社. 2005: 80. ISBN 9787801487995.
- ^ 张佳静. 地图学中“晕滃法”一词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科技术语. 2013, (02): 61–63,10 [2013-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7).
这是一篇关于地图学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