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摩流支梵文𑖠𑖨𑖿𑖦𑖨𑖲𑖓𑖰),汉译法乐,西域佛僧。以擅长律藏闻名。“昙摩”即昙摩,“流支”(梵文𑖨𑖲𑖓𑖰)意思是“乐趣、喜爱、兴趣、光彩、绚丽、光、色”等。

弘传经历:律学 编辑

后秦君王姚兴崇奉佛教,大兴正道,弘始年间(公元399年-416年) 是佛经传译的一段重要的时间。像是弘始六年十月十七日(公元404年),姚兴便“集义学僧数百余人于长安中寺”,[1]进行译经的事业。与会的名僧有鸠摩罗什、弗若多罗等。 众所周知,鸠摩罗什的译经主要贡献在般若经的汉译上面,起到大乘佛教及般若思想的传播之功。至于律学方面,虽然鸠摩罗什曾受学于卑摩罗叉律师,对自己在律学上的理解也有相当把握,[2]但又有自己因缘上的法碍[3]。因此,律学的传播从昙柯迦罗开始,其后主要是弗若多罗。僧传记载弗若多罗“少出家,以戒节见称,备通三藏而专精十诵律部。”[4]所以当姚兴在长安集结精通义学的僧人译经时,鸠摩罗什便请弗若多罗背诵出《十诵律》的梵文本,再由罗什本人译成晋文。可惜,只进行到三分之二,弗若多罗便罹疾弃世。[5]

根据《高僧传》所记,精通律学的昙摩流支在弘始七年到达长安,正好可以接续律学的弘传。[6]这个因缘由净土名僧慧远发动,写了一封信给昙摩流支。信中表明:律学的传播本在鸠摩罗什和弗若多罗身上有了好的开始,却也因为弗若多罗的逝世而起了变化。现在知道昙摩流支对于戒律精通且娴熟,因此,个人极为渴慕得到完整而究竟的戒律传授,恳请流支能够将《十诵律》的汉译完成。[7]昙摩流支接受了慧远的请求,精过周研的讨论研议,制定翻译的条例要点后,由流支诵出梵文本,再由罗什翻译,共五十八卷。[8]鸠摩罗什虽然觉得《十诵律》的部头篇幅过大,但来不及删修,就辞世了。[9]其后由卑摩罗叉将初稿带到寿春(今安徽寿县)石涧寺,补译出《善诵毗尼序》(或称《毗尼诵》)三卷,整理为六十一卷。 至于昙摩流支,法师慧观本欲请下京师。但流支却认为彼土有人、有法,足以利世。便要往没有律教的地方进行弘法。于是游化余方,不知所卒。[10]

同名异人 编辑

(二)昙摩流支,南印度人。夙志弘道,北魏景明年间至洛阳。景明二年(501)于白马寺译出《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二卷。正始年间,译出《信力入印法门经》五卷、《金色王经》一卷。其余事迹及生卒年等不详。

又据《续高僧传》卷一菩提流支传载,后周天和年中,有摩勒国沙门达摩流支,奉敕译出《婆罗门天文》二十卷。以年代稍迟,恐非同一人。〔历代三宝纪卷三、大唐内典录卷四、开元释教录卷六〕 p6237

注释 编辑

  1. ^ 《高僧传》卷2:“以伪秦弘始六年十月十七日。(姚兴)集义学僧数百余人于长安中寺。”
  2. ^ 《高僧传》卷2:“凡所出经论三百余卷,唯《十诵》一部未及删烦,存其本旨,必无差失。”
  3. ^ 《高僧传》卷2:“初什在龟兹从卑摩罗叉律师受律。”《高僧传》卷2:“卑摩未知被逼之事。因问什曰:汝于汉地大有重缘,受法弟子可有几人?什答云:“汉境经律未备,新经及诸论等,多是什所传出。三千徒众皆从什受法。但什累业障深,故不受师教耳。”
  4. ^ 《高僧传》卷2。
  5. ^ 《高僧传》卷2:“延请多罗诵出《十诵》梵本,罗什译为晋文,三分获二,多罗构疾菴然弃世。”
  6. ^ 《高僧传》卷2:“弘始七年秋,达自关中。”
  7. ^ 《高僧传》卷2:“庐山释慧远闻支既善毘尼,希得究竟律部,乃遣书通好曰:“佛教之兴,先行上国。自分流以来四百余年。至于沙门德式,所阙尤多。顷西域道士弗若多罗,是罽宾人,甚讽十诵梵本。有罗什法师,通才博见,为之传译。十诵之中,文始过半,多罗早丧,中途而寝,不得究竟大业。慨恨良深,传闻仁者,赍此经自随,甚欣所遇。冥运之来,岂人事而已耶?想弘道为物,感时而动,叩之有人,必情无所悋。若能为律学之徒,毕此经本,开示梵行,洗其耳目,使始涉之流,不失无上之津,参怀胜业者,日月弥朗,此则慧深德厚,人神同感矣。幸愿垂怀,不乖往意。……流支既得远书及姚兴敦请,乃与什共译《十诵》都毕。”亦可见《开元释教录》卷4。
  8. ^ 《肇论疏》卷2:“缘昙摩流支至。又诵胡本文,什读译都竟,本五十八卷。最后一后诵,遂其要改名善诵。及罗什叶世早,卑摩罗叉住石㵎寺,开为六十一卷。”
  9. ^ 《高僧传》卷2:“什犹恨文烦未善。既而什化,不获删治。”
  10. ^ 《开元释教录》卷4:“慧观欲请往杨都,支曰:彼土有人、有法,足以利世。吾当更行无律教处。于是游化余方,莫知所之。”

参考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