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电影(英语:Talkies),昔称声片响片,是指有声音同步播映的电影,和无声电影相对。1900年,第一部有声电影在巴黎放映,十年之后可靠的同步声音技术才逐渐成熟并可以商用。1923年4月,第一部同步有声电影在纽约公映。1927年10月,第一部有声故事片爵士歌手》发行,这部影片使歌舞喜剧演员乔尔森大享盛名。

1902年法国高蒙电影公司的广告海报,图中描述一个极大的观众席前正播着有声电影。

1930年代早期,有声电影成为一个全球现象。美国,有声电影使好莱坞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和商业中心之一。欧洲,很多电影制作人和批评家对新的技术持怀疑态度,他们担心过多的对白会削弱无声电影特殊的美感。日本,流行电影通常是无声电影加现场表演,因此有声电影发展缓慢。印度,声音成为该国电影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发展历史 编辑

起步 编辑

随着技术发展,有声电影的制作渐渐形成可能,但初期有声电影对大众来说是个全新的玩意儿,许多大片厂并不看好这块市场,深怕会流失已固定的观众群,此时华纳兄弟的电影公司正面临倒闭危机,因此他们将有声电影当作赌注,拍摄爵士歌手,没想到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因为广受观众欢迎,其他电影公司也群起效仿,自此有声电影的成为一股不可抵挡的洪流。

重要革新 编辑

有声电影成功 编辑

欧洲变革 编辑

亚洲变革 编辑

技术 编辑

有声电影最初通过蜡盘发声。在拍摄影片时,用录音设备把声音转化为音波,然后音波在蜡片上形成纹痕,音波越强,纹痕越深。当放映机转动放映电影时,蜡盘与放映机同步转动并通过扩音器放出声音。蜡盘发声容易出现声音与演员口型不吻合的问题[1]。蜡盘发声于1894年由美国发明家发明。1914年,蜡盘发声技术传到中华民国上海市。中国第一部蜡盘发声影片是《歌女红牡丹[2]

1926年8月6日,华纳兄弟影片公司首次尝试使用有声放映机放映影片,发声不再额外需要蜡盘。演员的口型与声音一致。这种有声电影技术称为片上发声。中国第一部拍摄的片上发声影片是《雨过天青》[2]

商业 编辑

美学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中国电影文献史料选编 电影评论卷 1921-1949》. 提示:本书仅提供三页试读 《中国电影文献史料选编 电影评论卷 1921-1949》 陈多绯编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4 第367页. 
  2. ^ 2.0 2.1 第一节 早期有声电影放映. [2020-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0).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