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焘 (宋朝)
生平
编辑十二岁亲睹“靖康之祸”,北宋覆亡,二十岁愤恨金仇未报,写了《反正议》十四篇。
绍兴八年(1138年)进士,调成都府华阳县主簿,拟嘉州军事推官。未赴任,在龙鹤山巽岩读书。绍兴十二年,赴华阳主簿任,绍兴二十四年(1154),改宣教郎,知成都府双流县。后知荣州,治水有绩。隆兴二年(1164),他任潼川府路转运判官。官至实录院检讨官、修撰。勤于政事,颇有政绩,“无歌姬,不置产”。张栻说:“李仁甫如霜松雪柏。”[1]
李焘痛恨秦桧误国擅权,为秦桧所忌,仕途颇不顺,“尝遣人谕意,欲得焘一通问,即召用之,(李)焘恶其误国擅权,迄不与,坐此偃蹇州县,垂三十年”。[2]淳熙三年(1176年)擢为秘书监,权同修国史,兼权实录院同修撰。
李焘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担任史官著述,在知成都府双流县任上,公务之余,“日翻史册,汇次国朝事实。”,《长编》之书盖始于此[3],以四十年之力[4],撰成《续资治通鉴长编》九百八十卷,自宋太祖赵匡胤建隆(960年),迄于宋钦宗赵桓靖康(1127年),记北宋九朝168年史事。乾道四年(1168)进上已修成的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五朝,淳熙元年(1174年),进神宗朝《长编》,孝宗称赞他“无愧司马光”[5]。
据史载,李焘在搜集材料时,“作木厨十枚,每厨作抽替匣二十枚,每替以甲子志之。凡本年之事,有所闻,必归此匣,分月日先后次第之,井然有条”,因卷秩庞大,前后分四次上进。今本久已亡佚,后从《永乐大典》中辑录部分。
淳熙十一年(1184年),临终前遗言:“臣年七十,死不为夭,所恨报国缺然。”著有《巽岩文集》、《四朝史稿》五十卷、《唐宰相谱》一卷、《江左方镇年表》六卷、《晋司马氏本支》、《齐梁本支》、《王谢世表》、《五代三衙将帅年表》各一卷,《春秋学》、《易学》五卷、《春秋学》十卷等五十余种,大多失佚。今存《续资治通鉴长编》五百二十卷、《六朝制敌得失通鉴博议》十卷、《说文解字五音韵谱》十卷,清代皆编入《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