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图书馆

图书馆

东方图书馆是一座首创以私家藏书开放公众阅览的图书馆,1925年于中华民国上海市成立,原位于闸北宝山路,于1932年毁于一二八事变

上海工人纠察队总指挥部旧址
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所在上海市静安区
分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1927年
登录1977年12月7日

设立背景 编辑

 
东方图书馆

商务印书馆自1904年始有一编译所图书室。1909年,商务编译所图书室扩大成为五层大厦“涵芬楼”,除提供商务内部人员使用,其目的在于实践清末民初仕绅们欲“保存国粹、延续文化”而广泛蒐书的崇高理想。

涵芬楼时期,古籍征购的任务由张元济负责。张元济穷毕生之力蒐书,在《东方图书馆概况·缘起》中自述:“十余年来,搜求未辍,每至京师,必捆载而归。估人持书叩门求售,苟未有者,辄留之。即方志一门,已有二千一百余种。虽多阙,要为巨观。日本欧美名家撰述暨岁出新书,积年藏奔,数亦非鲜。”甚至在自家门口张贴“收买旧书”。

1925年,涵芬楼改为“东方图书馆”,善本室仍称涵芬楼。商务印书馆以一私人企业,将盈余支持几乎无获利商机的公共图书馆,此举在当时首开风气之先。此外,以开架式图书馆经营,虽图书容易遗失,但可节省填写借书证、馆员找书的时间,王云五因此认为能够“免去学识庸庸而好漂亮者难为情与恐惧之观念”。

沿革 编辑

1926年,东方图书馆开始每天下午对外开放。1931年正式开幕。其二十余年的丰富藏书,获致学术界的肯定。“涵芬楼”善本古籍收藏达3,745种,共35,083册,以方志收藏最精全、占全国应有总数84%。馆藏书量高达463,083册,甚至超越国立北平图书馆。至于与商务相竞争的中华书局图书馆,至1934年的藏书也仅约九万册。

1932年,侵华日军进入上海,发生一二八事变,商务印书馆总厂、编译所、尚公小学等文化设施皆为日机炸毁。东方图书馆除了移送至银行保险库存放的五千余册宋元善本幸免于难外,余皆化为灰烬。有“亚洲第一”之称的东方图书馆自此一夕消失。

事变后,商务成立了“东方图书馆复兴委员会”,张元济任主任,蔡元培胡适王云五陈光甫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东方图书馆藏书移至中国国家图书馆[1],包含21册《永乐大典》。

参考文献 编辑

  1. ^ 从老照片中回溯商务印书馆的120年,抗战中坚持日出一书_文化课_澎湃新闻-The Paper. 澎湃新闻-专注时政与思想-ThePaper.cn. 2017-02-13 [2023-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7) (中文).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