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胜红石崖大地震“天坑”遗址

永胜红石崖大地震“天坑”遗址,是一个位于中国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该遗址位于永胜城关坝西北部红石崖,地处西关山芮官山之间,包括天坑、槽谷、崩塌、滑坡、裂缝、断层、水系断错等古地震地貌和历史地震遗迹,具有科学研究和旅游开发价值[1]

永胜红石崖大地震“天坑”遗址
红石崖大裂谷
永胜红石崖大地震“天坑”遗址位置图
永胜红石崖大地震“天坑”遗址位置图
永胜红石崖遗址的位置
永胜红石崖大地震“天坑”遗址位置图
永胜红石崖大地震“天坑”遗址位置图
永胜红石崖大地震“天坑”遗址 (中国)
位置 中国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
坐标26°42′N 100°43′E / 26.700°N 100.717°E / 26.700; 100.717
建立2005年
管理机构永胜县人民政府
类型断层遗址
评定时间2005年
主管团体中国地震局

红石崖“天坑”遗址是1515年北胜地震的地质断层遗址,遗址形似马蹄,由上部开口深200余米的坑和一个深约300米的狭窄山谷复合而成,总深度约500米[2][3]

地质背景

编辑

红石崖“天坑”遗址所在的永胜县处于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位于青藏高原横断山脉的结合部,居于云南省西北部,属金沙江东北岸,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两山对峙,一江环绕[1]。县城永北镇海拔2140米,年平均气温14.7℃,年降雨量837.9毫米[1][3]

丽江地区位于特提斯一喜马拉雅构造域弧形构造的转折部位,以金沙江断裂丽江一安顺场断裂为界,该区由西到东分别属于三江褶皱系、松潘一甘孜褶皱系和扬子准地台。丽江地区受青藏高原大幅度隆升的影响开始整体掀斜,同时中甸—永胜断裂红河断裂等北西向断裂为右旋错动[4]。1515年北胜地震发震的中甸—永胜断裂具有较强的活动性,沿断裂带地震活动频繁,自1890年共记录到震级大于等于4级地震20余次,断层活动以右旋走滑为主[5]

遗址历史

编辑
澜沧城西红石崖,
芙蓉两畔云中开。
嵯峨万仞丹砂泼,
倒影一线青天来。
清代永北知县罗俊民[1]

明正德六年农历五月六日(公历1511年6月11日),北胜州西北侧发生了震级8级的强烈地震,震中烈度达中国地震烈度表X(10)度[1]。明朝万历《云南通志》卷十七记载称:“北胜州,正德六年五月六日地大震,城倾西北,民居圮者千五百余家[1]。”清朝乾隆《永北府志》卷二十四则写道,“正德六年五月初六日,地震,城倾西北,民房倒塌千五百余间;近屯西山下,田陷成湖者百余顷[1]。”乾隆《永北府志》卷五又载:“西山草海,在近屯西山下,明初原系军民田地,正德六年,地震累月,遂成为湖[1]。”

地震造成永北镇北部的胜利、中和、兴营等村境内受到严重破坏,方圆9平方公里,波及范围达100公里[1]。是次地震致使逾20平方公里的盆地陷沉,地势向西下降20米左右[1]。地震导致西关山与芮官山间的鞍部山岭撕裂,形成了红石崖“天坑”遗址[1]。 2005年,中国地震局批准将永胜红石崖大地震“天坑”遗址设立为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2]。中国地震局在批复中指出,“永胜红石崖国家级地震遗址,包括天坑、槽谷、崩塌、滑坡、裂缝、断层、水系断错等古地震地貌和历史地震遗迹,是宝贵的自然遗产和科普宣传教育场所,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旅游开发价值”[1]

环境地貌

编辑

西关山与芮官山间的鞍部山岭因震撕裂,形成一个巨大天坑和深约500米、长达9公里的大裂谷[1]。该裂谷平面直径长轴方向约2公里,短轴方向约1公里,由一个上部开口深200余米的坑穴和一个深约300米的狭窄山谷复合组成,总深度约500米[3]。“天坑”两侧崖壁颜色有所区别,北侧崖壁为红色,南侧崖壁为青色。因此民间分别将其称为红石崖和青石崖[3]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永胜县文广局旅游办. 永胜县地理环境简介. 永胜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北京. [2018-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1) (中文(中国大陆)). 
  2. ^ 2.0 2.1 陈继革. 中国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8, (8): 61–61 (中文(中国大陆)). 
  3. ^ 3.0 3.1 3.2 3.3 王法; 赵晓梅. 永胜500年前大地震留下奇迹 奇山开“大口”裂谷藏“天坑”. 人民网云南. 北京. [2018-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0) (中文(中国大陆)). 
  4. ^ 周武. 论丽江地质环境的演化. 绿色科技. 2009, (8): 69–70 (中文(中国大陆)). 
  5. ^ 苏生瑞; 王运生; 王士天. 丽江地震区应力场研究. 地质论评. 2004, 50 (1): 57–64 (中文(中国大陆)).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