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甫圳,是位于台湾新竹的一项水利工程设施,为清朝年间私人修筑之灌溉水圳,汀甫圳引头前溪水,流经十八尖山、由香山入海[1]

地理位置

编辑

汀甫圳取水口位在隆恩圳崁脚南侧,九甲埔东南方,圳路长 15,430 米,灌溉七百零四甲田地。取头前溪及冷水坑溪水,延 35 米等高线溪经埔顶崁脚、赤土崎脚、交通大学博爱校区(旧二十五甲)、虎头山下(建华国中北侧)到乌崩崁(国立清华大学南大校区附近)过客雅溪(口琴桥)后,再延 25 米等高线溪北至顶埔,转向西南延 15 米等高线经三姓桥,改沿 10 米等高线经香山塘,至盐水港后西折入海。[2]

修筑始末

编辑

汀甫圳始于清朝嘉庆年间由堑城泉籍铺号“林泉兴”开始修筑,原名泉兴圳,由于水圳修筑成本高,导致工程未完却无力修筑,道光年间将水圳典让予何锦泉号接手重修[3],由何锦泉号第二代 [4]何永福续建[5],何锦泉号接手后改名为“何胜圳”[3],除自身取用外,并收取水租[3],后来将水圳的营运、管理、维修的工作交给次子何汀甫负责[5]。 大正十三年(1924),埤圳公有化政策实施后,末代圳长何汀甫捐出私人水圳,由政府扩大整治[3],由矶田谦雄技师主持[6][7],于昭和三年(1928)竣工[5],为感念何汀甫捐献之功,并考虑居民习惯的称呼,将原先拟定“昭和圳”名,改为汀甫圳[3]

参考资料

编辑
  1. ^ 蔡彰盛. 汀甫圳重現天日!新竹城市新秘境曝光. 自由时报. 2020-04-05 11:54:22 [2020-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8). 
  2. ^ 黄秋燕. 被遺忘的河神:以新竹市的隆恩圳為主的討論 (PDF): 5–6. [失效链接]
  3. ^ 3.0 3.1 3.2 3.3 3.4 张德南. 十八尖山發展探尋 (PDF). 竹堑文献杂志. 107-09-13, (第28期): 30 [2020-05-14]. 
  4. ^ 林玉茹. 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 台湾: 联经出版公司. 2000-05-15: 416. ISBN 9570820918. 
  5. ^ 5.0 5.1 5.2 新竹市文化局. 千甲‧水圳之旅. 社区深度之旅. [2020-05-14]. 
  6. ^ 新竹市老屋发展处. 汀甫圳渡槽(口琴橋). [2020-05-14]. 
  7. ^ 颜秀玉. 日治時期水利工程師磯田謙雄後人重返新竹市尋訪故人遺跡. 天眼日报. 2012-10-15 [2020-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