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曲又名,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隋朝以后称为法曲。

法曲之名始见于东晋《法显传》,源于晋代法乐。隋朝以后宫廷燕乐中均以法曲为主。唐代法曲大盛[1]陈旸《乐书》记载:“法曲兴于唐,其声始出清商部,比正律差四律,有铙、钹、钟、磬之音,⟨献仙音⟩其一也。”唐代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就是《大曲》中的法曲,其他可考的法曲还有《王昭君》、《思归乐东》、《倾杯乐》、《破阵乐》、《圣明乐》、《五更转》、《火凤》、《春莺啭》、《雨霖铃》、《荔枝香》等二十多种。宋代以后法曲与法乐成为相同的名词,但本质上仍有不同之处。

注释 编辑

  1. ^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三)曰:“帝(高宗)晓音律,晨坐闻莺声,命乐工白明达写为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