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门

(重定向自海岱门

39°53′54″N 116°25′03″E / 39.898205°N 116.417617°E / 39.898205; 116.417617

1900年的崇文门
1902年的崇文门瓮城
崇文门的侧面,拍摄时间不晚于1904年

崇文门满语:ᡧᡠ
ᠪᡝ
ᠸᡝᠰᡳᡥᡠᠯᡝᡵᡝ
ᡩᡠᡴᠠ
, šu be wesihulere duka),原名文明门,俗称哈德门海岱门[1],是北京东南方的一座城门,文明之名来自《周易·大有卦·彖传》“其德刚健而文明”[2],元代漕运税收从文明门附近文明上下闸这进城,《序卦》:“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于1968年被拆除。原城楼面阔五间(通宽39.1米),进深三间(24.3米),城楼为两层,连同城台通高35.2米。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箭楼与正阳门箭楼形状相似,但尺寸略小。瓮城宽78米,深86米,西面辟闸楼、券门。崇文门关帝庙在瓮城内东北角,南向。[来源请求]

历史

编辑

修建于1419年(永乐十七年),初名为文明门,沿用元大都城文明门之名,元大都文明门在崇文门北两里处。正统朝后取《左传》“崇文德也”之典改名崇文门。并在正统朝期间增建瓮城闸搂箭楼。崇文门多走酒车。

1900年,崇文门箭楼在义和团之乱中被英军开炮击毁,1920年拆除。1950年拆除崇文门瓮城。1966年拆除崇文门城楼,发现该楼为明代所建的大木结构,木料为金丝楠木。其中部分木料后来用于故宫天安门的翻修工程。

如今在崇文门地区建有北京地铁崇文门站[3]

崇文门是“杜门”,东南巽宫,并非正南离宫景门,因都城南移取代了齐化门(今朝阳门)杜门的地位,朝阳门则位于正东震宫,其标志是镇海的崇文铁龟。由于靠近通惠河,崇文门也是北京各城门中最繁忙的城门,在明朝、清朝和民国初期均设有税关,所有进城货物、乃至入京大臣的随身行李,都要在崇文门纳税。慈禧太后“梳妆费”和民国时期总统年薪都由崇文门关税中支出。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崇文门税关方告撤消。

在每天关闭城门的时候,只有崇文门会通过敲钟来提醒要出入城门的人。而其他城门则敲击一种形状扁平的打击乐器,这种乐器发声如“嘡”。因此老北京有“九门八嘡(点)一口钟”的说法,同时老北京口语里常说的“钟点”大概也来源于此。在过去北京南郊大兴县一带有很多酿酒的作坊,酒车常从崇文门进城,因此崇文门多走酒车,也有了“崇文门进酒车,宣武门出囚车”的说法。

清末民初,崇文门内西侧是东交民巷使馆区,东侧若干条胡同,也聚居大量外国人。崇文门内大街是当时的“洋”街。[来源请求]

参见

编辑
  1. ^ 取交通往来青、徐两古州的意思,《书经·禹贡》称青、徐二州之地为“海岱”。
  2. ^ 丽正门取《周易·离卦·彖传》“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顺承门,取《周易·坤卦·彖传》“至哉坤元,万物滋生,乃顺承天”光熙门,取《周易·艮卦·彖传》“艮,止也……其道光明”.....
  3. ^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崇文门:古代“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