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清

(重定向自清道人

李瑞清(1867年—1920年),字仲麟,号梅庵梅痴阿梅,晚号清道人玉梅花庵主,戏号李百蟹江西抚州人,中国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拓者。

生平

编辑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考中举人,光绪二十一年中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1]。光绪二十二年出任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监督。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李瑞清分发为江苏候补道,署江宁提学使,出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即校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正式上任后,他为提高师资水准,广延名师;团结同仁,大兴土木,广建校舍;改革学制,添置设备,增设科目,开办“公共科”、“分类科”;两江师范成东南一大学府。针对东南地区急需任课师资的实际,在学堂增设选科、补习科,附设中小学校。创办短期的留学预备学堂,输送了一批青年学生去美国深造。提倡国学、科学、艺术不遗余力。改博物科为农业博物科,购置农田耕牛供学生实习之用。亲赴东瀛,聘请日本教习传授西方科学和近代工艺。创设图画手工科,设立画室及有关工场,并亲自讲授国画课,增设音乐科,培养了中国最早的近代美术师资和艺术人才。国画大师张大千、著名书法家胡小石李仲干黄鸿图皆出门下。在李瑞清的悉心主持下,两江师范学堂声誉卓著,名师汇集。自勉“视教育若生命,学校若家庭,学生若子弟”,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俭朴、勤奋、诚笃”为校风,倡导“匡时而振俗”,主张融会贯通中西之学以造就“中国之培根、笛卡尔”。[2]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李瑞清辞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职务。离校时,卖去自己的车马,将钱散发给贫穷的学生而去。清帝逊位后,李瑞清以遗老自居,自称清道人,久寓上海,坚不为民国任职。

1920年八月初一逝世,享年54岁。逝世后,挚友曾熙、弟子胡小石共理丧事,将其遗体葬于南京南郊牛首山梅岭罗汉泉,在墓旁植梅花300株,筑室数间,题名“玉梅花庵”,以志其号。1916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由两江师范学堂改建而来)校长江谦在校园西北角六朝松旁,建茅屋三间,取名“梅庵”,以志怀念。

作品

编辑
 
李瑞清书法

遗著有《围城记》;经门人整理遗稿,193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清道人遗卷》,共计文、诗、跋、书论四卷。

李瑞清通诗、书、画,尤精书法。自幼钻研六书,学习书法,对殷墟、周、秦、两汉至六朝文字皆有研究。为一代书法宗师,也是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李瑞清的书法,上追周秦,博宗汉魏,各体偕备,尤工篆隶。其书法“秀者如妖娆美女,刚者如勇士挥槊”,潇洒俊逸,各具神态,以篆作画,合画篆为一体。李派书学熔铸古今,不偏不倚,至博且精,勇开风气,所播深远直至当代,为薪火相传的金石书派

李瑞清也是清末民初的著名画家,擅丹青,山水、人物、花卉,绘画涉猎广泛。山水师法原济八大山人,花卉宗恽南田。所绘松石、花卉意境独特,尤擅画佛。

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北园里的“二源壁”,两面分刻的“两江师范学堂”和“金陵大学堂”都是李瑞清所书——两江师范学堂的名牌系一整块石材制成,书写字体为魏碑体,内填绛红色漆;金陵大学的校牌一石一字,由五块石材组成,书写字体为魏碑体,内似填金色漆。这块校名牌在1910年2月金陵大学堂正式成立时,挂在当时位于干河沿(现南京市金陵中学所在地)的金陵大学堂校门上。[3]

参考

编辑
  1. ^ 《大清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实录》(卷三百六十七):光绪二十一年。乙未。五月。辛未朔。……○引见新科进士。得旨、一甲三名。骆成骧、喻长霖、王龙文、业经授职。萧荣爵、吴绰炳、傅维森、曹汝麟、林开謩、雷镇华、张继良、齐耀琳、赵炳麟、刘嘉琛、赵增琦、潘龄皋、李瑞清、刘燕翼、叶芾棠、彭树华、陈楠、胡思敬、谈国楫、罗长裿、谢馨、朱永观、刘汝骥、何莘耕、陈望林、聂延祜、吴钧、萧之葆、兴廉、尹庆举、戴展诚、涂福田、葛毓芝、成连增、龚心钊、李翰芬、于疏枚、赵鹤龄、胡峻、欧家廉、文林、金鉽、锡嘏、廖基钰、世荣、胡嗣芬、赵黻鸿、万本端、李景骧、张世培、雷以动、林玉铭、陈恩棨、陈翰声、章华、余炳文、秦锡圭、江蕴琛、李之钊、石长信、李于锴、杨锡霖、何业健、谢远涵、沈同芳、罗经权、林清照、锡铎、顾祖彭、俱著改为翰林院庶吉士。
  2. ^ 苏云峰:《三(两)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的前身》,台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1998。
  3. ^ 探秘南大|二源壁的字从哪里来?是谁写的?. [2022-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0). 

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