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剂化显色是某种化学物质(通常是不对称的染料分子)溶解后,因为溶剂的极性改变而改变色彩的现象。当溶剂极性变高时,若出现蓝移,则称为负溶剂化显色;出现红移则称为正溶剂化显色。[1] 若称某物质具有溶剂化显色效应,或溶剂化显色偏移,系指该物质的吸收光谱发射光谱与溶剂的极性有高度的相关性。

具溶剂化显色特质的染料分子,在基态与激发态的极性是不同的,当溶剂的极性改变,会连带造成染料分子基态与激发态之间的能隙改变。这便造就了在不同极性中颜色不同的特性。并且,我们也可透过量测吸收或发射光谱来推断溶剂与染料分子的交互作用。

正溶剂化显色的一个典型例子是4,4'-bis(dimethylamino)fuchsone,这种分子若溶在无极性的甲苯,呈现橘色;在弱极性的丙酮中为红色;而溶在较强极性的甲醇中则穿透光为红外光。

负溶剂化显色的例子则为4-(4'-hydroxystyryl)-N-methylpyridinium iodide,其溶在1-丙醇中为红色,甲醇中为橘色,而在中为黄色。

参考资料

编辑
  1. ^ Reichardt, Christian; Welton, Thomas. Solvents and solvent effects in organic chemistry. 4th, updated and enl. ed. Weinheim, Germany: Wiley-VCH. 2010: 360. ISBN 9783527324736.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