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战队
潜水战队(日语:潜水戦隊/せんすいせんたい Sensui Sentai ?),为旧日本海军的一种潜艇中队编制。在日本海军内的框架内,潜水战队以若干巡洋潜艇为基本战力,并配属有潜水母舰或大型潜艇等作为旗舰。
大日本帝国海军 | |
---|---|
官衙 | |
海军省 军令部 舰政本部 海军航空本部 外局等列表 | |
地方组织 | |
镇守府 警备府 要港部 | |
舰队 | |
联合舰队 北东方面舰队 中部太平洋方面舰队 南东方面舰队 南西方面舰队 第十方面舰队 支那方面舰队 海上护卫总司令部 海军总队 | |
其他作战部队 | |
大日本帝国海军航空队 海军陆战队 | |
主要机关 | |
学校列表 | |
历史与传统 | |
日本海军历史 日本海军军服 | |
其他 | |
阶级列表 舰艇列表 兵装列表 | |
概述
编辑运用
编辑日本海军一直强调运用小型的军舰,使用鱼雷等大威力武器对敌军舰艇造成杀伤的战术。日军习惯将以鱼雷为主要攻击手段的小型军舰编成相应的水雷战队,以驱逐舰为主力。但在运用潜艇的早期,日军仍还在摸索如何运用这一新事物。1915年(大正4年)4月6日,日军基于对潜艇作为“可以潜水的鱼雷艇”的认识,一度把自身的潜艇部队也编为第4水雷战队。1919年4月1日,四水战解散,原兵力改编为新的第1潜水战队。
日本海军从末次信正担任一潜战司令开始,就一直高度强调潜艇在舰队决战中的作用。日军一直在研究、演练如何在主战舰队中编入潜艇,谋求对敌方舰队发动攻击,而并非分散进行海上交通破袭战。[1]
《伦敦海军条约》签订后,1936年(昭和11年)军令部在改定的“国防所要”内,对潜艇兵力作出如下计划:
- 第一舰队(以9艘战列舰为核心):两支潜水战队(轻巡洋舰、潜水母舰各一艘,大型潜艇18艘);
- 第二舰队(以8艘大型巡洋舰为核心):两支潜水战队(轻巡一艘,大型潜艇18艘);
- 第三舰队(以巡洋舰为核心);
- 第四舰队(以巡洋舰为核心):两支潜水战队(潜母两艘,大型潜艇18艘);
- 防备部队:巡洋舰8艘、中型潜艇15艘(计划制定时实际18艘)、其他;
- 联合舰队附属:一支潜水战队(轻巡一艘、巡潜型9艘)、布雷潜艇4艘[2]。
日军在战前逐渐发展出渐减邀击战略,作为渐减作战的重要一环,开始对舰队潜艇以及巡潜型潜艇的水面航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图以高速在伴随舰队行进时进行作战展开,同时作为监视的潜艇也要能以高速尾随敌舰,并伺机占领阵位发动攻击。[3][4]
另一方面,日军也的确考虑到潜艇作为海上交通线破袭战兵器的潜力,并在战前进行了相应的演练。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对盟军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破交作战,但是面对着美国1942年总造船539万3000吨(相当于大约每个月新造船45万吨)的庞大工业实力,日军在印度洋上仅有宛如“白纸”的潜艇部队,并没能取得多少战果。[4]
编制形式
编辑大正初年以来,日军的惯例是以3艘潜艇为一支潜水队,3支潜水队编为一支潜水战队(共计9艘)。但在实际作战时,潜艇以单艇作战为多,潜水战队司令基本没有自己指挥三艘潜艇的机会;而且司令乘坐的潜艇受到战损的战例也不少,在发生这种情况时,又不可能由第六舰队直接指挥。因此日军潜艇艇长对现有的制度颇为不满,认为应该废除潜水队编制。而军政系统则强烈反对这种主张,认为这会对教育、人事、修理、补给等事宜造成不利影响,双方争执不下,并没有得出什么决定性的结论。1942年(昭和17年)8月10日发布的战时编制改定中,原则上规定潜水队由3艘扩编至6艘;但因战局逐渐恶化,潜艇损失日增,剩下的潜艇亟待修理者也为数不少,对于前线已经是顾不上什么编制的情况,能用的每一艘潜艇都要立即派出去,导致有的潜水队名下甚至有15艘潜艇之多。另外也有不少潜艇单独行动,或者附属于舰队而行动,原有的潜水战队的形式逐渐废弃。[5]
注释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国立国会図书馆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国立国会図书馆
- 荒川宪一. 防衛研究所紀要. 3 (3) 海上輸送力の戦い : 日本の通商破壊戦を中心に. 防卫省. 2001年2月.
- 防卫庁防卫研修所戦史室. 戦史叢書 潜水艦史 第98巻. 朝云新闻社. 1979年6月.
其他链接
编辑- 第六舰队,旧日本海军专门为潜艇而组建的一支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