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表色
无表色(梵语:avijñapti-rūpa),又译无作色、无表业、假色,简称为无表、无作、无教,佛教术语,由说一切有部提出,意指潜藏于人类身体中的无形色法,虽然无法从外表观察到,但可形成人类的习惯与人格个性,无形之中影响身体与语言的行动。为色法与业力中的一种,但因为没有外在形质,不能表示(vijñapti)令他了知,所以称为无表色或无表业。
概论
编辑在梵文中,了别(梵语:vijñapti)意指具备能够被他人所感知到的特性,加上否定词头a-,则是指无法被人认知或辨别。因此,能够被认知到的色(梵语:rupa),为表色;而无法被认知到的色,为无表色。
在佛教中,构成世界的所有物质,皆是属于色法。说一切有部认为,业力是一种色法,在色法中,具备能够被人类直接认知到的色法,称为表色;相对于表色,则是没有形质,不能被人类感官直接观察到,但是具备物质特性的色法,称为无表色[1]。
无表色藏于人类身体内部,无法被直接从外部观察到,与意业共同运作,但可依身业与口业表现于外。以受戒为例,当人接受佛教戒律后,在内心升起善心,形成一种潜藏在身体中为善、不为恶的心理习惯,即是无表色的作用所致。
表色有两种,一种称为可见有对,一种称为不可见有对;无表色则为不可见无对。
注释
编辑- ^ 《入阿毘达磨论》卷上:“无表色者,谓能自表诸心心所转变差别,故名为表;与彼同类而不能表,故名无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