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文灿

明朝政治人物

熊文灿(1575年—1640年),字大濛(一说大蒙),号心闻[1]贵州永宁卫(今四川叙永)军籍四川泸州人。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兵部尚书,总理南畿、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军务。因围剿张献忠不力,被崇祯帝下狱处死。

熊文灿

大明总理南畿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军务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籍贯 贵州永宁卫
族裔 汉族
字号 字大濛,号心闻
出生 万历三年(1575年)三月二十五日
贵州永宁卫
逝世 崇祯十三年(1640年)
京师
配偶 娶杨氏
亲属 (祖)熊廷宾,(父)熊仕谏
出身
  • 万历三十四年丙午科举人
  • 万历三十五年丁未科同进士出身

生平 编辑

贵州永宁卫学生,万历三十四年中贵州乡试第二名举人,三十五年(1607年)登丁未科会试第一百八名,廷试三甲七十四名进士。户部观政,授黄州府推官,迁礼部主事,升郎中。出封琉球还,擢山东左参政,历官山西按察使,山东右布政使。丁忧归里,从此徙家蕲水

崇祯元年(1628年),熊文灿就职福建巡抚[2]郑芝龙厦门铜山,文灿招降芝龙,任命为海防游击。因讨海贼李魁奇刘香有功,为杨嗣昌所荐[3]。文灿提出“五难四不可”,竭尽推托,崇祯仍委以大任。崇祯十年(1637年)四月,熊文灿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代王家祯总理南畿、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军务。后杨嗣昌建言“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增兵饷大半,围剿农民军,“随贼所向,专任剿杀”。初期此举颇见成效。文灿督主军务后,明军连打胜仗,农民起义陷入低潮,张献忠罗汝才亦在其中。崇祯十一年(1638年)五月,张献忠诈降于熊文灿。张献忠投降后,名义上是归顺明朝,实际是向熊文灿催索饷银,屯兵数万于谷城,伺机而动。崇祯十二年(1639年)五月初九日,张献忠重新反叛[4],一路势如破竹,占领谷城县城,知县阮之钿服毒自尽。五月二十三日,献忠抵房县,同罗汝才、白贵黑云祥等部会合,遂占领房县,郝景春被处死。

文灿令左良玉罗岱率兵进剿,张献忠、罗汝才在播箕寨两山之间设下埋伏,良玉中计大败,士卒死者一万多人。熊文灿因此被崇祯帝定为“私通”罪,入诏狱。崇祯十三年(1640年)十月,弃市[5]。后崇祯遗兵部尚书杨嗣昌督军进剿。

评价 编辑

王世德崇祯遗录》,虽称赞杨嗣昌的才能,但也承认:“唯用熊文灿以误国,罪无所逭耳。”

家族 编辑

曾祖熊魁经。祖父熊廷宾。父熊仕谏。嫡母吴氏,继母宋氏,生母余氏。慈侍下。

延伸阅读 编辑

[]

 明史卷二百六十》,出自《明史

参考文献 编辑

  1. ^ 《万历三十五年丁未科进士履历便览》:熊文灿,心闻,诗二房,庚辰三月二十五日生,泸州人,丙午乡二名,会一百八名,三甲七十四名,户部政,授黄州府推官,癸丑升礼部主事,己未升仪制司员外,本年升祠祭司郎中,庚申升山东参政,壬戌升山西按察使,癸亥升山东右布政,甲子丁忧,戊辰起福建右布政,升福建巡抚,右佥都。曾祖奎经;祖廷宾;父仕谏。
  2. ^ 《福建省志》,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1992年。
  3. ^ 杨嗣昌:《兵饷遵旨熟商疏》,《杨文弱先生集》卷十
  4. ^ 王鳌永《抚郧疏稿》、《郝太仆褒忠录》
  5. ^ 《明史·卷260》:帝大怒,命嗣昌来代。嗣昌已至军,即遣使逮文灿下狱,坐大辟,所亲姚明恭柄国而不能救也。十三年十月,文灿竟弃市。
官衔
前任:
朱一冯
福建巡抚
崇祯元年(1628年)上任
继任:
邹维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