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特需是指在朝鲜战争时期,从在朝美军、在日美军向日本订购的物资和服务需求。另外,还存在驻日联合国军和外国相关机构的间接特需分类。朝鲜战争爆发后的8月25日,在横滨设立了驻日后勤司令部,主要通过直接调配的方式购买了大量物资。从1950年到1952年的3年间,这一金额是特需10亿美元,1955年的间接特需36亿美元。

本条目所谓特需景气是指,1950年6月后,即朝鲜战争(朝鲜战争)爆发后,使特定地区的经济大幅活跃。这纯粹是特需。

概要

编辑

特需景气是指,根据其他地区发生的社会现象或事件等相关形态发生的需求,使所需物品的市场价值上升,从而获得景气好转,但在一般被称作特需景气的过去现象中,并非单纯地只因特定现象而发生,还包括与其它因素相关的景气上升现象。

战争爆发后的1950年(昭和25年)6月,美军在日后勤司令部(Japan Logistical Command)成立,通过直接调配方式(注解1)购买了大量物资。随着该在日后勤司令部并设在美国陆军第8军司令部所在的横滨市(横滨海关总部大楼),横滨港成为联合国军后勤运输的集聚地,成为国内外兵员和军事物资的运输据点。

当初筹措的物资主要是用于土囊用麻袋、军服、军用毛毯、帐篷等的纤维制品,此外还有在前线构筑阵地所需的钢管、铁丝、铁丝网等各种钢材、混凝土材料(水泥、骨料(砂砾、沙子)等各种食品和车辆修理。

以特殊情况为例,即使是其他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战争,对军需产业来说也是“使用制造产品的好机会”。另外,国家预算不仅投向直接战争消费的武器相关产业,还投向军事活动需求增加的钢铁、能源、粮食、纤维等多方面,为与此相关的企业带来利益。实际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战前后,因世界经济危机而冷却的经济界期待军需景气。

兵器生产

编辑

对日本企业下达武器、炮弹等生产许可(实际命令)是从1952年3月的GHQ备忘录开始的。车辆修理、飞机定期修理(IRAN)委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生产战斗机和坦克,拥有技术经验的三菱重工业和SUBARU(注解2)。

经济影响

编辑

据悉,从1950年到1952年的3年间,合同金额为10亿美元,到1955年为止,合同金额为36亿美元。

当时占领军因为免除了日本的物品税、挥发油税[1],所以没能从交易本身获得间接税收入。但是随着受到特需优惠的各种产业的业绩好转,最终税收也增加了。例如,1951年法人税前10位全部都是承揽庞大土袋、军服、帐篷的纤维行业。接到订单的企业和相关企业不仅获得了因战败而中断的最新技术,还获得了学习美国式大量生产技术的机会,从而摆脱了战前的人海战术生产方式,获得了重新成为产业立国的重要技术和经验。迄今为止,日本的工厂生产中并没有采用质量管理的方法,因此重视在短时间内生产多少次,因此次品直接出厂并不稀奇。在太平洋战争末期,工程管理这一思想虽然被部分地引入了,但也是不充分的,由工人个人的技术力量左右产品质量的状态在战后也依然如故。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允许生产左右生命的军用品,美国技术人员直接到日本各工厂指导质量管理和工程管理。由此,实现了高效的量产。另外,三菱重工和小松制作所等国内主要军事(防卫)产业负责朝鲜特需和1950年成立的警察预备队提供的车辆(M4A3E8中战车、M24轻型战车等)的维修和修理,吸收美国的制造技术等,在战后空白期恢复技术落后的情况下,最终制造了ST(61式战车)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日本产业界是工厂生产的大转换期,也是战后高度经济增长的基石。

但即便如此,市民生活并没有因战争而变得充实。由于6.25战争,日本获得了4.3亿美元的贸易外应收超额(1951年),但除去特殊需求,贸易外经常交易额超过2亿美元,包括贸易在内的经常交易额超过4.8亿美元。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赤字,是因为战前战争期间从朝鲜、满洲等地进行的廉价进口被GHQ对华贸易禁令所堵塞,从而陷入了“从美国购买资源,为美国生产,按美国要价出售”的状况。

政治的背景

编辑

当时日本根据美式编制,以陆军4个师团为首的占领军经费作为“终战处理费”来承担,初期达到一般会计的50%。到1952年(昭和27年)为止,占领总经费达47亿美元,相当于各种朝鲜特需带来的销售总额。如果说朝鲜特需的47亿美元是所谓的“总销售额”[2],那么作为税支出的47亿美元等于从“纯利润”中支付。GHQ顾问曾提出,即使在道奇线紧缩财政下,经费上限也要合理15%的想法,但是并没有被采纳。随着东西冷战的深化、和约的临近,独立后的日本不可能以这样的占领国为由承担经费,美国不可能包庇日本的防卫,因此,作为美国的同盟国,作为可以参加冷战的工业国,促进经济增长的占领政策发生了转变。据悉,当时美国支援日本复兴并不是出于好意,而是为了培养可以偿还有利可图的贷款和负担驻军经费的经济实力,使其成为反共堡垒。战前美国政府低估了共产主义,不了解战前日本的行为,以国共合作的中华民国宣传形象误解了中国大陆的情况。因此,随着压制中国大陆共产主义的大日本帝国的灭亡,导致战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朝鲜的侵略,当初掌握主导权的以农业国化为目标的反日色彩浓厚的民政局也失去了影响力。[3]

特需景气存在的问题

编辑

只是特需景气加上军需景气也大多只是暂时的景气,因此,在这一特需期间,如果产业界不采取收支及设备相关投资健全化、培育相关产业等措施,特需结束后就会立即没落,从而有可能引发社会混乱。如果只针对日特需盲目增产,那么在需求后退后,将无法拥有扩大生产设备,最终导致整个产业无法正常运转。

另外,由于特需景气趋势,需求量迅速增加,因此,由于无法及时召集劳动者或充实产业体制,所以,很容易给劳动者带来不便。这是因为,由于急剧增产,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急剧增加,或者是在陈旧的危险设备上被迫增产,导致安全保障被抛在脑后。这些问题遍及整个社会,在发展中国家还存在童工蔓延等问题。

特需对社会现象的影响

编辑

主条目:朝鲜战争

战争时期,日本被联合国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GHQ/SCAP)占领时,以日本为中继基地的美军为了筹措物资,投下了大量的美元,因此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这被称为“朝鲜特需”。

但也有分析认为,这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产业水平一度彻底退步的日本复兴时期,也不是单纯地依靠战争导致美军落入日本手中的美元的力量。但是,日本作为战败国背负着巨大的战时负债,因此,这一特殊需求也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跳板。

但是,真正受此特需影响的只有部分财界,而且当时特需利润还没有返还给劳动者,因此,当时日本国民每天摄取的热量在特需期间也没有增加多少。更需要注意的是,当时日本以“终战处理费”的名义承担了庞大的占领军经费。到1952年(昭和27年)为止,占领总经费达47亿美元,相当于战争特需销售额的金额从政府会计中支付给美军。也就是说,美军向日本企业支付的费用由日本政府承担。

另外,战争导致国际物品不足,因此出现了增加出口的国家。例如,西德因战争出口大幅增加。

与泡沫经济时期相比,虽然出现了多种流行趋势,但是因为这种流行趋势,在世界各地掀起了特需景气。例如,哈瓦那辣椒椰果等食品在日本非常流行,它们的产地却因特需景气而沸腾。但也有传闻说,由于纳塔德可可热潮的迅速流行,不知不觉间消失的热潮,使热风蔓延的企业中,也有一些企业被迫倒闭。

另外,2005年(平成17年)11月22日《读卖新闻》报道称,禽流感成为社会问题后,奥司他韦的进口贸易增加,一度出现了以日元换算的价格达到药价的10倍(医生开出的处方和介绍个人进口代理业时的比较)的情况,但仍然处于缺货状态。

此外,在2011年(平成23年)~2012年(平成24年)实施的模拟广播即将结束之际,出现了薄型电视和数字调谐器的特殊需求。特别是平板电视在环保积分大幅减少之前的2010年(平成22年)10月~11月,出现了大幅度的需求增加。

  1. ^ 日美行政协定第12条第3项a及c
  2. ^ ^ 日本参议院议员一松政二:“我国作为被占领国应负担的占领费,应该限定在日本实施占领政策所必需的经费,与此没有直接关系的联合国军军事设施及军事活动的经费等,不应该由终战处理费来充当。”
  3. ^ 埃德温, 赖肖尔. 《賴肖爾的日本史》,,2001年(原著1981年),262頁. 讲谈社学术文库. 2001年(原著1981年): 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