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遗音
《白雪遗音》是一本中国清代中叶的俗曲集,于1804年编辑完成,至1828年刊行。录有民间俗曲839首,分为4卷,编者为华广生。成书初期仅在少数文人间流传,1925年由郑振铎发现刻本后,才公诸于世。但是多以郑振铎、汪静之二人的选本为主。
其收录的俗曲内容,曲调上以〈马头调〉最多。语言上,则多以简单、直白的词语为主,但也留下了些许文人修饰的痕迹;题材上,以男女情事最多,也有歌咏历史事件或小说戏曲中的故事,或是描写乡村风物的。在这些作品中,大致反映出清代民间社会对弱势的同情、对欲望的肯定,以及对权力的批判。
编辑与出版历程
编辑《白雪遗音》的编者为华广生,字春田,乾隆、嘉庆年间山东历城人,生平事迹不详。根据书中高文德序的记载,华广生约在1797年到1798年间开始搜录民间俗曲,1804年完成自序,到1828年方才由玉庆堂刊行。全书22万余字,分四卷710篇,共计搜罗11种当时流行小曲839首[1][2](一说780首)[3],多半为山东民歌。[4]一开始可能因为内容涉及色情猥亵,遭到官府禁止或劈版,所以流传不广。[5]
1925年,郑振铎无意间发现1828年的刻本,从中选出137首交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名为《白雪遗音选》[5];1930年,汪静之又从中原书中另选出207首,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名为《白雪遗音续选》[6]。从来坊间发行的《白雪遗音》,多为郑、汪选本的合辑。仅1959年上海中华书局有出版全本的《白雪遗音》,但已非1828年的刻版。[1]
内容
编辑《白雪遗音》原书共四卷,各卷内容如下:
首卷
编辑- 目录
- 序文五篇(依序为:高文德、常瑞泉、陈燕、吴淳、华广生)
- 华广生拟作〈马头调‧借书人〉一首
- “马头调带把”工尺谱
- 马头调带把 211首
- 岭儿调 34首
卷二
编辑- 马头调 304首
- 满江红 21首
- 银纽丝 8首
卷三
编辑- 剪靛花 35首
- 起字呀呀哟 35首
- 八角鼓 49首
- 南词 110首
- 小郎儿 4首
- 九连环 1首
- 七香车 1首
卷四
编辑- 南词
- 弹词:《玉蜻蜓》中九回
本卷共计33篇。
格律
编辑《白雪遗音》收录的俗曲中,约有40种以上的曲牌,通常一个曲牌就是一个曲调,不同作者依调填词。受到散曲的影响,可以填入衬字增加每句的长度,衬字多半加在句首,且不可用在押韵之处。这些衬字在演唱的时候,不会影响该句音乐旋律的长短,衬字越多就得唱得越急促。
若要增加长度,则有“增句”、“带尾”、“带把”三种方式。增句指在句中重复某段旋律,但不改动句式,一般而言,会在增加的句子前加上虚腔。带尾则是以重复末句句式的方法来补足文意。带把即“带白”,是在两人合唱时,合音者在曲子句式的中间插入额外的文句,这些文句仍有一定曲调,而且必须押韵,通常有补足文意的功用。
当单支曲牌的长度不足以表达内容时,则有“重头”与“牌子曲”两种方式。前者是同一曲牌重复两次以上完成,在《白雪遗音》中以〈剪靛花〉最常见。后者则是以“曲头-曲中-曲尾”的方式构成套曲,其中曲头与曲尾是以同一个曲牌拆开而成,曲中联缀完整的曲牌而成,联缀的数量不等。[1]
《白雪遗音》中常见的曲牌有:
- 马头调:句式为“七,四、四,三、七,三、七;四、四,三、七,三、七。”每句押韵,一韵到底。码头的调子,盛行于商业往来频繁之处,题材最为广泛。
- 岭头调:又称岭儿调,内容多为思妇怀人或传奇小说故事,句式与〈马头调〉相近,是否为同曲异名,目前尚难定论。
- 满江红:句式为“三、三、四,三、三、四,三、三、五,五、五,三、三、五、(五)”,流行于乾隆年间,但始见于《白雪遗音》。学者傅惜华认为源自南曲正宫过曲。
- 剪靛花:句式为“七、七、五、五”或“七、七、四、四”,三、四句常使用叠句,并在中间加上虚腔“哎哟”。另有俗名剪甸花、剪剪花、靛花开,在妓院颇为流行,内容多言情。由于旋律短,常以“重头”的方式增加变化。
- 起字呀呀呦:常用顶针格贯串,也最常应用于“牌子曲”的首尾,多是文人作品。
- 八角鼓:本曲牌仅录于《白雪遗音》,其曲名由来自满族民间流行的一种打击乐器八角鼓。这类曲词本来是八旗子弟闲暇时自娱的,因士兵驻守各地而流传至民间,所以有不少出于贵族文士之作,文词极为典雅,不似民间作品。
- 南词:即浙江平湖调,篇幅长,多为叙事诗,内容以白蛇传、珍珠塔、红楼梦等爱情故事为主。[1][3][7][8]
语言风格
编辑《白雪遗音》所用语言是口语化的诗歌语言[1],有民歌尖新婉转的特点[9],多半有主题集中、明确、简洁、单纯这几项要求。为了在传唱时易于让听众了解,所以文词的用字浅易,容易记诵、理解。在表现手法上,除了传统诗歌的赋、比、兴之外,也常用夸饰、叠句、叠字、对比的手法加强文字的力量。[1]节奏活泼,有时会带上俚俗谐趣的口吻。[8]
在情绪的表达上,《白雪遗音》的呈现多为真实、赤裸、狂纵的。情歌乐而淫、淫而荡,对于压迫的批判则是哀而怨、怨而怒,与传统文人诗歌强调的“温柔敦厚”大异其趣。[6]而为了让抽象的情感能够更具有感染力,通常会以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产生丰富的视觉形象。[1]
在人物的描写上,通常较为单薄,只取最为人所知的故事片段,直接表现人物性格的特色。这是受限于民歌多半篇幅不长、能够铺陈的篇幅有限的缘故。[8]
有别于文人创作以“练字”方式来达到生动的效果,《白雪遗音》中的民歌是以口语化的语气,表现述叙者的性格,所以会看到感叹词、助词以及衬字的大量运用,鲜少套语。[1]
不过也有学者指出,在抄录的过程中,文人可能增添了一些赘字,或是动笔仿作。因此有些歌词会有拗口累赘的情况,可能已非歌词原貌。[10]
题材
编辑与乾隆末年刊行的俗曲集《霓裳续谱》相较,《白雪遗音》的内容较为广泛,其实中最多的依然是描述男女情爱的作品,但也像歌咏历史事件、改写小说戏曲故事、描写乡村风物等题材,也为数不少。[9]郑振铎将其分为:小说戏曲里的故事和人物、应景的歌词、游戏文章(如联缀人名、戏名等)、格言式的教训文字、历史上或地方上的故事和案件、引经据典的歌词、情词等几个大类。[11]
这些题材反映了明清社会中,着重人情、反对自宋明理学以来高张的“存天理,去人欲”观念。例如描写男女情事的曲子中,以嘲弄妓女为题材的作品数量大幅减少,大多是以妓女自伤的口吻表达对她们的同情;对于男女相思之情,也多有叙述,包括女子思嫁、未婚男女偷情、已婚者外遇,甚至未婚怀孕等情事,都出现在歌词中。[12]这些“淫词”多半从女性的角度发声,根据内容的描述可以发现,礼教的束缚不仅对俚俗的乡间男女无用,连大家闺秀都可能跨越。[13]有些作品因过于猥亵,郑振铎在选录时甚至“没有勇气去印”[5]。不过,部分作品虽然在内容中大谈情欲,仍要加上道德劝戒的文句,以包装其情欲书写,呈现出通俗文学在面对情欲时,仍有矛盾的心理存在。[12]
晚明资本主义的萌芽,也影响了《白雪遗音》中对社会现象的描写。普通大众为了满足自身对名利的渴望,往往会描写商人逐利、士人追求功名现象,或是歌颂帝王将相的功绩。[12]一般而言,自困顿中发迹而获得成功,或是平定动乱的人物,都会受到曲词的肯定。不过其中所歌咏的历史人物,通常与史实无关,而是依据民间戏曲或小说的形象加以发挥,甚至有时候会有张冠李代的错植发生。[8]据统计,《白雪遗音》中咏人物的曲子,取材最多的小说是《三国演义》,而戏曲则是《西厢记》。其他如《西游记》、《水浒传》、《白蛇传》、《琵琶记》、《牡丹亭》、《红楼梦》等等都有述及。[1]
另一方面,清代的情欲美学特色在批判[14]。承袭了传统诗歌讽谕的精神,在面对假道学的读书人、以道德迫害儿女的父母,或是剥削人民的官吏时,《白雪遗音》中亦可看到许多以同情下位者的观点,对于上位者进行批判的作品。[12]
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黄志良,〈白雪遗音研究〉,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2年7月
- ^ 国家文化知识网 白雪遗音[失效链接],2010年7月16日查阅
- ^ 3.0 3.1 鹿忆鹿,〈白雪遗音导读〉,《白雪遗音》。台北:金枫出版社,1999年4月。 ISBN 9577631479
- ^ 高国藩,《中国民间文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5年
- ^ 5.0 5.1 5.2 郑振铎,〈白雪遗音选序〉,《白雪遗音选》,上海:开明书店,1925年。
- ^ 6.0 6.1 汪静之,〈白雪遗音续选序〉,《白雪遗音续选》,上海:北新书店,1930年。
- ^ 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第三册。台北:丹青出版社,1985年12月。
- ^ 8.0 8.1 8.2 8.3 洪珮榕,〈明清咏历史人物之小曲研究〉,国立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5年5月。
- ^ 9.0 9.1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台北:汉京文化,1992年
- ^ 魏子云,〈清代民歌衍说〉,《中国文学讲话(十)-清代文学》,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国家文艺基金管理会主编,台北:巨流出版社,2007年12月。
- ^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年
- ^ 12.0 12.1 12.2 12.3 林丽菁,〈《白雪遗音》的时代背景及情欲文化研究〉,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2007年。
- ^ 吕玲玲报导,〈古人更开放?小曲淫唱打胎歌〉,联合晚报,2001年11月4日,第3版。
- ^ 石育良,〈车王府曲本与民众的人生理想〉,《车王府曲本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