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鹇

雉科鹇属鸟类
(重定向自白鷴

白鹇(学名:Lophura nycthemera),又名银鸡越禽白鹇鸡白雉鵫雉闲客白雗哑瑞白鹇等,与黑鹇是近缘种。主要分布在东亚与中南半岛,包括中国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地。

白鹇
白鹇(Lophura nycthemera )雄鸟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鸡形目 Galliformes
科: 雉科 Phasianidae
属: 鹇属 Lophura
种:
白鹇 L. nycthemera
二名法
Lophura nycthemera
(Linnaeus, 1758)
Lophura nycthemera

亚种

编辑

白鹇共有15个亚种

  • L. n. occidentalis (Delacour, 1948) – 滇西亚种 – 分布于中国云南省(腾冲、芒市、盈江、泸水等地)及缅甸东北部
  • L. n. rufipes (Oates, 1898) – 缅北亚种 – 分布于缅甸的掸邦、中国云南省(澜沧等地)
  • L. n. ripponi (Sharpe, 1902) – 缅南亚种 – 分布于缅甸的掸邦南部
  • L. n. jonesi (Oates, 1903) – 掸邦亚种 – 分布于缅甸、中国西南部及泰国中部
  • L. n. omeiensis (Cheng, Cheng, and Tang, 1964) – 峨嵋亚种 – 分布于中国四川省
  • L. n. rongjiangensi (Tan and Wu, 1981) – 榕江亚种 – 分布于中国贵州省、中国四川省(合川、叙永等地)、中国广西省(融水、南丹、环江等地)
  • L. n. beaulieui (Delacour, 1948) – 滇南亚种 – 分布于中国云南省南部、老挝北部及越南北部
  • L. n. nycthemera (Linnaeus, 1758) – 指名亚种– 分布于中国湖南省(洞口、绥宁、新宁、城步、武冈等地)、中国广东省(始兴、乳源、高要、乐昌等地)、中国云南省(文山、马关、河口等地)、中国广西省、越南北部
  • L. n. whiteheadi (Ogilvie-Grant, 1899) – 海南亚种 – 仅分布于中国海南省
  • L. n. fokiensis (Delacour, 1948) – 福建亚种 – 分布于中国广东省(大浦等地)、中国湖南省(炎陵、桂东、宁远等地)、中国湖北省(阳新、通山、崇阳、通城等地)、中国江西省、中国福建省、中国浙江省、中国安徽省
  • L. n. berliozi (Delacour and Jabouille, 1928) – 西亚亚种 – 分布于越南中部安南山脉的西部斜坡
  • L. n. beli (Oustalet, 1898) – 越南亚种 – 分布于越南中部安南山脉的东部斜坡
  • L. n. engelbachi Delacour, 1948 – 老挝亚种 – 分布于老挝南部的布拉万高原
  • L. n. lewisi (Delacour and Jabouille, 1928) – 柬南亚种 – 分布于柬埔寨西南部山区及泰国东南部
  • L. n. annamensis (Ogilvie-Grant, 1906) – 南越亚种 –分布于越南南部山区森林

特征

编辑

白鹇公鸟体长约120~125公分,尾羽长为60~75公分,体重约1,800~2,000公克,公鸟头青黑色有羽冠,背部、肩及翼为白色,密布有V字形黑纹。尾长,中央尾羽白色,外侧尾羽白色具黑色斜纹。脸部裸皮红色,喙绿褐色,脚胫紫红色。母鸟体长约70~71公分,尾羽长为24~32公分,体重约1,150~1,300公克。母鸟头顶及羽冠黑褐色,背部橄榄褐色,胸以下淡灰色。中央尾羽棕褐色,外侧六对尾羽黑色有白色细纹。有15个亚种,各亚种的体型与羽色稍有异,愈往东北方的族群体色愈白,尾也愈长;最南方的族群体色最暗,而且尾最短[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雄鸟的背部与翅膀是白色,腹部与颈部为蓝黑色,面部、肉冠与足部为红色。雌鸟较为朴素,多为浅褐色;亚成鸟亦为褐色,且多身带黑色网状斑点。

习性

编辑

栖息在平地低至海拔2,000米以下之林地、浓密竹林、灌木丛中,属于社群活动鸟类。在冬季迁移时,常聚集到数十只到近百只,由一只强壮雄鸟及若干不太强壮雄鸟和成鸟雌鸟及幼鸟组成,族群内有严格的阶级关系。常呈一夫多妻或小群活动,喜疾驰,性机敏,人不易接近它。鸣声宏亮,但单调刺耳。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南方与东南亚地区的中海拔森林,不擅飞行,多在地表结群活动,夜晚栖息于树枝上。因人为开发山坡地而使栖地面积缩减。

白鹇以昆虫种子果实为主食。长爪足可掘开地面,挖取食物。繁殖期在四月,行一雄多雌制,雌白鹇会在灌木丛中或地面凹处筑巢,一次产下6~9枚卵。

一般人工圈养是喂以完全配合饲料(种鸡料)及玉米、高梁、小麦、豌豆,繁殖期补充面包虫及综合维他命与微量矿物质之预拌剂、蒜头粉、绿藻粉、绿色蔬菜及水果等。杂食性,野外以植物嫩叶、种子、草仔、浆果以及蝗虫、蟋蟀、蛙等为食。

野外繁殖期为每年2~6月,雄鸟发情时会振翅发声。在地面凹处以枯枝或干草筑巢,或筑巢于灌木丛、草丛、竹林间地面凹处。每窝产蛋4~8枚蛋,蛋壳颜色为卵白色至淡褐色,有时布有白色细点,由母鸟抱孵。人工圈养者每窝6~10枚蛋,孵化期25~26天。

文化

编辑

白鹇翎毛华丽、体色洁白,因为啼声喑哑(类似鸭的叫声),所以称为“哑瑞”;在中国文化中自古即是名贵的观赏鸟。《禽经》记载“似山鸡而色白,行止闲暇”,因此宋代李昉所畜养的五种珍禽中,白鹇即被称为“闲客”。唐代李白曾作诗“赠黄山胡公求白鹇”;清朝更把白鹇作为为五品官服的图案。

白鹇被评选为中国广东省的省鸟。白鹇亦是哈尼族的文化图腾

延伸阅读

编辑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禽虫典·白鹇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参看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