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西亚诺猎龙属
此条目或其章节极大或完全地依赖于某个单一的来源。 (2021年12月7日) |
卢西亚诺猎龙(属名:Lucianovenator,意为“卢西亚诺的猎人”)是一属已灭绝的腔骨龙科兽脚类恐龙,生存于三叠纪晚期的阿根廷。[1]属名Lucianovenator纪念首次报道化石发现的卢西亚诺·莱斯(Don Luciano Leyes),种名bonoi纪念当地一家科研机构Tulio del Bono,该机构与命名者们一起完成对卢西亚诺猎龙的研究工作。卢西亚诺猎龙是南美洲为数不多的新兽脚类之一。[1]
卢西亚诺猎龙属 化石时期:
| |
---|---|
生命复原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亚目: | 兽脚亚目 Theropoda |
科: | †腔骨龙科 Coelophysidae |
属: | †卢西亚诺猎龙属 Lucianovenator Martinez & Apaldetti, 2017 |
模式种 | |
†波诺卢西亚诺猎龙 Lucianovenator bonoi Martinez & Apaldetti, 2017
|
发现
编辑卢西亚诺猎龙正模标本(PVSJ 906)发现于阿根廷克夫拉达巴罗的克夫拉达普玛(Quebrada del puma)地区,该地层的年龄估计处在约2.1至2.02亿年前的晚诺利阶至瑞替阶之间。PVSJ 906包括从第三颈椎到第四背椎的(含有关节)的椎系列以及骶骨和部分骨盆。此外,还有三个标本分配至该属,包括:PVSJ 899(骶骨和部分骨盆)、PVSJ 1013(骶骨)和PVSJ 1084(骶骨和部分骨盆)。地层中的另一件标本PVSJ 1004(右胫骨的近端)也可能属于这个物种。[1]
叙述
编辑与其他新兽脚类一样,卢西亚诺猎龙的颈椎有一个带有窝(孔)和薄板(嵴)的复杂结构,将每个椎骨的椎体(主体)、前后关节板(前、后关节突)以及上下肋面(横关节突和椎骨侧突)相互连接起来。尽管卢西亚诺猎龙的颈部有许多孔,但四个特殊的、成对的孔(椎骨两侧各有四个)可以用来将其与其他新兽脚类区别开来。[1]
第一个孔较深,直接位于每个前关节突的底部,第二个孔更大,位于其后。这两个孔被一个称为前关节突椎体横板的嵴所掩盖,该嵴将每个前关节突连接至每个横关节突,每个横关节突又连接椎体后部。第三个孔位于椎骨后方,连接每个后关节突和椎体后部的椎体后关节突椎板。每一个第三个孔连接到一对大型内腔,这些内腔位于脊髓管附近。这种特征组合是卢西亚诺猎龙所独有的,因为没有其他任何生物同时拥有所有这些特征。第一对和第三对孔类似于“卡岩塔合踝龙”,但第二对不是。第三对确实类似腔骨龙,但前者第一对也是如此,而不像卢西亚诺猎龙所表现的情况。卢西亚诺猎龙另一个显著特征是颈椎前肋非常长(是颈椎椎体的五倍多)。[1]
卢西亚诺猎龙的第四对诊断性的颈窝也是该属唯一的自衍征(独特的区别特征)。事实上,每个椎体横板(连接每个横突关节至椎体)的边缘都有一个长而深的孔,越靠近颈部底部,孔的长度、深度越增加。在第九节颈椎中,它几乎是椎体横板的整个长度,并且非常深,以至于不能从侧面完全看到。 [1]
分类学
编辑一份系统发育分析报告将其归入腔骨龙科,并认为它与“罗德西亚合踝龙”和坎普龙形成了一个分支。这个分支仅由一个特征支持,即骶椎的关节突融合。该论文的作者认为,与诺利阶相比,瑞替阶时代兽脚类动物相对稀少可能是埋藏学偏差的结果,而不是多样性的下降。[1]
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1.2 1.3 1.4 1.5 1.6 Martínez, Ricardo N.; Apaldetti, Cecilia. A late Norian-Rhaetian coelophysid neotheropod (Dinosauria, Saurischia) from the Quebrada del Barro Formation, northwestern Argentina. Ameghiniana. 2017, 54 (5): 488–505. doi:10.5710/AMGH.09.04.2017.3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