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

创作、分享、交流意见、观点及经验的网络平台
(重定向自社会媒体

社交媒体(英语:social media)是人们用来创作、分享、交流意见、观点及经验的虚拟社区和网络平台。和一般的社会大众媒体最显著的不同是,社交媒体的用户享有更多的选择权利和编辑能力,自行集结成某种阅听社群。社交媒体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包括文本图片音乐影片。流行的社会媒体传播介质包括了播客vlog维基百科GabMeWeFacebookInstagramWeChat噗浪XTelegramGoogle+(消费者版本已停止服务)、网络论坛EbaySnapchat抖音bilibili等,某些网站也加入类似功能,例如百度雅虎知识堂eHow、Ezine Articles等。

移动设备上的社群应用程序。左起依序为FacebookTwitter(现称X)、LinkedIn等平台。

定义

编辑

将社交媒体定义为“能够聚集人们在一起的能力”被认为过于广泛,因为这将意味着基本不同的技术,如电报电话也属于社交媒体[1]。术语的使用也不明确,早期的研究者在 2000 年代中期将社交媒体称为社交网络服务[2]。一份于 2015 年发表的论文对该领域的重要文献进行了回顾,并确定了当时的社交媒体服务的四个常见特点:   

  1. Web 2.0 互联网应用:社交媒体是基于 Web 2.0 技术的应用,这种技术让用户可以主动参与和交互。
  2. 用户生成的内容:社交媒体的核心是由用户建立和生成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是文字、图片、影片等形式。
  3. 用户创建的个人资料:社交媒体平台允许用户建立和管理个人资料,这些可以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兴趣、关系等。
  4. 社交网络形成:社交媒体通过用户之间的连接和交互形成社交网络,用户可以在这个网络中建立和维护社交关系。

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差别

编辑

传统社会大众媒体,包含新闻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等,内容由业主全权编辑,追求大量生产、销售。新兴社交媒体,多出现在网络上,内容可由用户选择或编辑,生产分众化或小众化,重视同好朋友的集结,可自行形成某种社群,例如博客vlog播客维基百科Facebook噗浪Twitter(现称X)、网络论坛等。社交媒体服务、功能更先进、多元,但费用相对便宜或免费,近用权相对普及、便利,广受现代年轻人采用。社交媒体和传统社会媒体的明显差别如下:

  1. 传播结构:社交媒体和传统大众媒体,都可以向全球传播。不过,传统媒体多属于中央集权的组织结构、生产、销售。社交媒体通常扁平化、无层次结构、依照多元生产或使用的需求,而有不同的类型。但也派生出相关买假粉丝[3]获得更高可信度问题。
  2. 近用能力:能近用传统大众媒体者绝大多数只有控制该媒体的政府或私人业主,例如某大报的头条,由该报编辑室决定、某电影的集资拍摄,由政府和民间金主决定。社交媒体可让社会大众便宜或免费使用。例如网络博客,人人可免费申请,申请人可任意编辑博客的内容。研究发现不同社交媒体群体中的关键意见领袖存在差异,例如 Twitter 碳中和的主要意见领袖包括政治家、政府机构、记者、非政府组织和公司,而英语 Twitter 网络中的主要意见领袖包括公司、媒体和政治家。[4]
  3. 专业要求:进入传统媒体专业门槛较高,例如需设置全职的记者、摄影师、编辑、财务部门、法律部门等,除了一定信息素养之外,还需要其他学科的专业素养,才能经得起消费市场的检验,尤其因为传统大众媒体市场竞争激烈、营利压力,对专业能力的要求可能会更提高或更多元。社交媒体的专业门槛相对较低,通常只要中等的信息素养即可,加上社交媒体为争取更大注意力经济,倾向于将社交媒体的使用接口设计的更方便更简单。
  4. 即时程度:一般而言,根据节目内容的规模,传统媒体往往需要几天、几周、几个月的内容产制时间,社交媒体因为偏好轻薄短小的图文或短视频,所以制作时间减少至一天、几小时、几分钟而已,近年随着影音软件的普及,因此有些传统媒体正向社交媒体看齐,希望能达到新闻随时发布。
  5. 固定不变:传统媒体内容一旦发布,几乎很难修改,例如新闻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等,如需答复、修正,往往要等到下一个版本,例如第2天报纸、下次广播、下回电视、重新剪辑电影版本,牵涉人力、时间较多。社交媒体则常常随时随地更新变化。
  6. 知识共享:社交媒体使人们能够分享他们的观点并改变他们的交流方式。它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共享。先前的研究证实了使用 Twitter 等社交媒体分享专家知识和增加用户对特定主题的兴趣的潜力。[5]

参看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Schejter, Amit M.; Tirosh, Noam. Seek the meek, seek the just”: Social media and social justice.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Ben-Gurion University of the Negev, POB 653, Beer Sheva 84105, Israel. 2015: 796–803 [2023-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7). 
  2. ^ Boyd, Danah M.; Ellison, Nicole B. Social Network Sites: Definition, History, and Scholarship.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01 October 2007: 210–230. 
  3. ^ FB、IG買粉絲有用嗎?4個行銷公司不會告訴你的真相. leaderweb.com.tw. [2022-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1) (中文(台湾)). 
  4. ^ Yao et al. (2022), Carbon neutrality vs. neutralité carbone: A comparative study on French and English users’ perceptions and social capital on Twitter. Front. Environ. Sci. 10:969039.doi: 10.3389/fenvs.2022.969039
  5. ^ Yao et al.(2022), Carbon neutrality vs. neutralité carbone: A comparative study on French and English users’ perceptions and social capital on Twitter. Front. Environ. Sci. 10:969039.doi: 10.3389/fenvs.2022.969039

Template:新兴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