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意识

(重定向自社区意识

社区意识(英语:sense of community)是社会心理学的一种(更确切的说,是社区心理学的一种),主要关注焦点在于社区的经验,而不是社区的结构、形态、场域定位(setting)[1],或者其他外在的特征。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人类学者及其他学者等对于社区作了许多学术研究,提供理论架构去解释社区的形成跟发展,但心理学家尝试从个人知觉、理解、态度以及感觉等微观面向切入研究社区,企图从社区以及居民间的交互关系中获得完整的、多方面的社区经验。

心理学家西摩·赛尔森英语Seymour Sarason在1974年指出,心理学中的社区意识成为社区心理学的研究重心,但有许多定义是模糊的而且非理论(Pretty, 1990)。所以,有些学者开始针对社区意识发展实证研究,其中1986年是研究的高峰(赛尔森,1986;夏维斯与佩提,1999)。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McMillan & Chavis(1986)的研究是最具有影响力,并且开创了近来研究的领域先锋。在McMillan & Chavis (1986)之后,社区意识相关研究皆承袭McMillan & Chavis (1986) 的四大面向,但受到社区性质、社区成熟度以及社区成员的影响,导致研究结果会略有差异。

社区意识定义

编辑

赛尔森认为,社区心理意识是:“对于其他人有类似的知觉、与其他人交互相依、借由给予或为其他人做所期望之事而有意愿去维持交互相依,并且是一部分较为可靠及稳定的结构的情感”(1974, p.157)。

McMillan & Chavis(1986)则定义社区意识为:“一种成员有着归属的情绪、一种成员与他人及团体间关系的情绪,并在成员间分享彼此需求的同时,承诺所带来的信赖感”。

Gusfield(1975)则指出社区所在的空间(territorial)与成员的关系(relational)的两个面向。成员的关系面向与关系的性质及品质有关,有些社区甚至无法透过所在的空间来定义。学术研究中甚至有这样的案例,成员虽散落在世界各个角落,仅透过一些方式维系着彼此,但成员间的关系却具有一定的品质。也有仅透过空间来定义的例子,如同你我周遭的邻里、社区,成员间具有邻近性并彼此共享一个空间,但成员间的关系却不一定有品质。所以“关系”仍是关键所在。

Riger与Lavrakas(1981)用城市邻里(urban neighborhoods)问卷的因素分析产生两个明确的因素,描绘出“社会的特殊关系(social bonding)”及“物理上的根深蒂固(physical rootedness)”两个概念与Gusfield所提出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早期发现的成果

编辑

早期社区心理意识是基于邻里关系而理论化,并且发现社区心理意识的关系、更多的参与(greater participation)(Hunter, 1975; Wandersman & Giamartino, 1980)、察觉的安全性(perceived safety)(Doolittle & McDonald, 1978)、社区内能适当地运作(ability to function competently in the community)(Glynn, 1981)、社会的特殊关系(social bonding)(Riger & Lavrakas, 1981)、社会组织(social fabric)(相互人际关系的加强)(Ahlbrandt & Cunningham, 1979)、较强的目的意识与察觉控制(greater sense of purpose and perceived control)(Bachrach & Zautra, 1985)、较多的市民贡献(仁慈的奉献与市民参与)(Davidson & Cotter, 1986)。然而这些初期的研究缺乏清楚的概念化架构,而且没有一个测量方法是基于理论化的社区心理意识的定义。

McMillan与Chavis主要的理论贡献

编辑

McMillan & Chavis (1986)将社区意识分为四个:会员关系(Membership)、影响力(Influence)、整合与满足需求(Integration and fulfillment of needs)、分享情感(Shared emotional connections)。

会员关系

编辑

会员关系是指个人感受到社区内其他成员的共识并接受后,所产生的认同行为。会员关系主要由五个子构面所组成:

  1. 边界(Boundaries):透过象征(譬如语言、穿着、仪式)作为成员或非成员的辨识方法。当社区的边界愈明显时,非社区成员会较不受到尊重并且容易受到指责及处罚。
  2. 情感安全(Emotional safety):当边界确立后,成员知觉在社区中的活动与互动是安全的,进而提高个人参与。
  3. 个人投入(Personal investment):成员在金钱以及劳力上的贡献,进而为促进会员关系,增强社区意识。
  4. 归属感与认同感(Sense of belonging and identification):成员感觉自己属于社区,并且接受社区的价值与象征。
  5. 共有的象征体系(A common symbol system):社区的名字、logo、语言、穿着,以及仪式等,这些象征可促成员间的团结感。

影响力

编辑

影响力指的是权力的关系,由两个作用力组成:(1)拉力是指个人为了获得得权力而加入社区(2)推力则是为了达到社区的团结,透过权力迫使成员顺从。McMillan & Chavis 认为“影响力”是社区意识中最重要的因素。

整合与满足需求

编辑

这里所指的需求,不是生活中的必需品,而是指当人们衣食无虞后所产生的其他需求,其中包括个人的价值判断。整合与满足需求的意思就是,社区中的人们体认到自己与其他社区成员相互依赖,进而会顺从他人的期望(Sarason, 1974: p. 157)。而McMillan(1996)在之后的研究又补充这个概念,社区成员透过互动寻找相似性,已经形成社区的一种动态过程,这也可以形容是一种社会交换

分享情感

编辑

与社区成员分享自己的故事。McMillan & Chavis 认为此种互动关系可帮助社区成员间相互了解,有助于社区的发展。

各因素之间的动态性

编辑

McMillan & Chavis(1986)提供以下的例子来描述这些因素的动态性(p.16):

某人张贴一张有关校内宿舍棒球队的公告在宿舍的公布栏上。大家即使彼此为陌生人,但会因为个人的需求(整合与满足需求)仍可能参加此种有组织的聚会。这个队伍的形成是由宿舍的舍友而产生(会员的边界),而且会花时间参与练习(接触的假设)。他们参与比赛并且赢球(分享成功胜利的活动)。队员在比赛时候会对于他们的队伍尽力求胜(个人在团体上的投资)。一旦队伍持续赢球,队员会有认同及喜悦(增加荣誉以及地位提升)。某人则会提议队员一起购买适合的队衣及鞋子(共同的符号),并且队员会彼此认同共同去做(影响力)。

社区意识相关研究

编辑
作者 社区意识的面向 研究对象
McMillan & Chavis (1986) 会员关系,影响力,整合与满足需求,分享情感 一般社区
McMillan (1996) 精神,信任,交换,艺术 成熟的社区
Rovai (2002a) 精神,信任,互动,共同性
虛擬學習型社群 
Rovai (2002b) 凝聚力、价值与目标分享 虚拟学习型社区
Blanchard & Markus (2004) 成员关系(相互认同,归属感,社区象征),整合与满足需求,情感分享 线上的虚拟社区
Kim, Lee & Hiemstra (2004) 成员关系的认同,影响关系,整合与满足需求,情感分享 旅游的新闻组
曾淑芬等 (1999) 参与感,归属感,团结感,包容感 线上的虚拟社区
Burroughs & Eby (1998) 支持,情感安全,归属感,精神象征,团队熟悉度,诚恳的互动 工作团队
陈家维 (2006) 会员关系,整合与满足需求,分享行为 线上的虚拟社区

参考文献

编辑
  • Chavis, D.M., Hogge, J.H., McMillan, D.W., & Wandersman, A. (1986). Sense of community through Brunswick's lens: A first look.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4(1), 24-40.
  • McMillan, D.W., & Chavis, D.M. (1986). Sense of community: A definition and theor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4(1), 6-23.
  • Gusfield, J. R. (1975). The community: A critical response. New York: Harper Coloph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