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头歌女
秃头歌女(罗马尼亚语:Cântăreața Cheală)是罗马尼亚裔法国剧作家欧仁·尤内斯库的第一部戏剧作品。
秃头歌女 | |
---|---|
剧作家 | 欧仁·尤内斯库 |
首演日期 | 1950年5月11日 |
首演地点 | Théâtre des Noctambules 巴黎, 法国 |
原语言 | 罗马尼亚语, 法语 |
类型 | 荒诞派戏剧 |
首演于1950年5月11日在Theâtre des Noctambules上演,由法国导演Nicolas Bataille执导。自1957年起成为该剧院的固定演出剧目。该剧有数个改变版本,是法国上演最多的剧目之一。[1]
灵感来源
编辑此剧的灵感源自尤内斯库用Assimil方法学习英语时,对话内容的严肃和怪异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因此决定创作一部的荒诞剧,命名为《L'anglais sans peine(简易英语)》或是《Il pleut des chiens et des chats(倾盆大雨)》。[2] 他最初用其母语罗马尼亚语创作,而后再用法语重写一遍。该剧如今广为人知的名字《秃头歌女》其实是出自一位演员在排练时的口误。[3]
剧情简介
编辑史密斯夫妇是来自伦敦的一对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夫妇,他们邀请马丁夫妇来家中做客。其后,史密斯夫妇的女仆玛丽和当地的消防队长也加入到他们的谈话中,消防队长同时也是女仆玛丽的恋人。两家人互相开着无意义的玩笑,讲著自己的故事,不时扯上几句无意义的诗句。从某一刻起,马丁夫人和她丈夫对话的语气仿佛他们俩刚认识一样。当消防队长要离开时,他顺便提到了一个“秃头歌女”,而这个词语却对在场的每个人产生了非常不安的影响。剧目在两对夫妇一齐高喊“不是那边!在这儿!”中落幕,紧接着灯光熄灭。当灯光再度亮起时,马丁夫妇代替史密斯夫妇重复第一场的表演和对话,全剧正式告终。
意义
编辑正如大多数荒诞派戏剧一样,《秃头歌女》的主题并不十分明显。一些人认为它表达了现代社会交流的无用性,台词充满了不合逻辑的推论,让角色看上去根本没有在听他人说话,而只是在发狂似地嘶喊,让自己的声音被别人听到。也有意见认为之后的演出都是对首演拙劣的模仿,但尤内斯库在一篇写给评论家们的文章里强调,他并非有意在模仿,但如果他在模仿一件事物,那么他就在模仿所有事物。
《秃头歌女》看上去就像是永无止境的循环,最终幕包含了从表演最初重新开始的说明,即马丁夫妇和史密斯夫妇互换角色。不过,这个创意在第一百场演出后才被加入全剧里,最初是由史密斯夫妇重演第一幕。
据尤内斯库所说,他脑海内有很多种结尾,其中一个是“作者”和“剧院经理”一起敌对观众的高潮,甚至还有一个观众被机关枪射杀的版本。然而,他最终选择了循环这个成本更低的方案。尤内库斯在访谈中曾说:“我希望让两个角色从头再演一遍,以此赋予这个戏剧意义。这样,结束即是新的开始。既然剧目中有两对夫妇,那就让史密斯夫妇拉开帷幕,再让马丁夫妇重新开始吧,这暗示了角色间的可互换性:史密斯夫妇即是马丁夫妇,而马丁夫妇亦是史密斯夫妇。”[4]
参考文献
编辑- ^ Rosette C. Lamont. Ionesco's imperatives: the politics of cultur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3. ISBN 0-472-10310-5. pg. 3.
- ^ (罗马尼亚文) Lovinescu, Monica. La apa Vavilonului. Bucharest, Romania: Humanitas. 2008: 100. ISBN 978-973-50-2637-0.
- ^ Erich Segal. The Death of Comed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0-674-01247-X pg. 422.
- ^ Bonnefoy, Claude. Conversations with Ionesco. Trans. Jan Dawson. New York: Hold, Rinehart and Winston, 1971. pg.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