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巴拉迪
穆罕默德·巴拉迪(阿拉伯语:محمد البرادعي,1942年6月17日—),埃及人,曾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1],于2005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他通晓阿拉伯语、英语和法语,育有一子一女。
穆罕默德·巴拉迪 محمد البرادعي | |
---|---|
第4任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 | |
任期 1997年12月1日—2009年11月30日 | |
前任 | 汉斯·布利克斯 |
继任 | 天野之弥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埃及王国开罗 | 1942年6月17日
配偶 | Aida El-Kachef |
儿女 | 2 |
母校 | 开罗大学 纽约大学法学院 |
宗教信仰 | 伊斯兰教 |
职业生涯
编辑穆罕默德·巴拉迪于1962年在开罗大学取得法律学位,随后在日内瓦高级国际关系学院进修国际法,并于1974年于纽约大学法学院完成博士课程。他在1964年便在埃及的外交部开始职业生涯,曾两度成为埃及驻联合国的常驻代表。1984年开始出任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要职,专责处理核安全与控制核武器扩散,1997年担任该组织的总干事,先后经历了伊拉克、伊朗和朝鲜核危机的挑战。2005年年初美国一度嫌巴拉迪对伊朗“太软弱”欲撵走他,但9月的国际原子能机构第49届大会通过对巴拉迪第三次的总干事任命,新任期从同年12月1日开始,共4年,直至2009年正式卸任。
在调查伊拉克是否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上,巴拉迪对美国提供的情报提出质疑。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巴拉迪曾两次向联合国安理会明确报告,表示核查人员未有在伊拉克境内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要求安理会将核查时间再延长。而在美国攻伊后,他亦公开批评美国做法错误。
在伊朗核问题上,美国不断指责伊朗,巴拉迪却认为在没有找到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应对伊核问题采取冷处理,反对对伊朗采取制裁措施。在巴拉迪的斡旋下,2003年12月,伊朗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
在推动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方面,巴拉迪希望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一方面敦促朝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一方面呼吁朝鲜在核试验问题上保持透明度并及时向国际原子能机构通报。
回归埃及
编辑埃及于2011年1月爆发大规模反政府示威后,当时身在维也纳的巴拉迪立即响应,于1月27日飞返开罗,参与反政府示威,要求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下台。[2]他并表示愿意协助过渡时期的政府。他主张埃及需要制定新宪法,加强保障人权和制衡权力,并有意角逐2011年9月的总统大选。2013年7月9日被埃及临时总统曼苏尔任命为埃及副总统[3]。
辞职抗议
编辑2013年8月14日,埃及安全部队对首都开罗两处前总统穆尔西及穆斯林兄弟会的示威营地实施清场,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据埃及官方通讯社中东社报道,巴拉迪当天向临时总统曼苏尔递交辞呈,以抗议政府此次清场行动。巴拉迪表示,他将不再为任何流血或他不赞成的决定承担责任,他同时对当前局势将带来的后果表示忧虑。[4]
参考文献
编辑- ^ 巴拉迪任埃及临时副总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亚太日报,2013年7月8日
- ^ 巴拉迪抵埃及 奥巴马促克制. 联合早报. 2011-01-28 [2011-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31) (中文(中国大陆)).
- ^ 巴拉迪被任命为埃及副总统. 新华社. 2013年7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7月10日).
- ^ 埃及副总统递交辞呈. 新华网. 2013-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0) (中文(中国大陆)).
前任: 汉斯·布利克斯 |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 1997年-2009年 |
继任: 天野之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