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世界主义

第三世界主义(英语:Third-Worldism)是一个在1940年代晚期至1950年代早期冷战时期出现的政治理念与意识形态,旨在团结起不愿加入美国苏联阵营的国家。这一概念与三个世界理论存在关联,但两者不尽相同。

冷战三个世界(1975年4月至8月)
  第一世界:与西方集团结盟者(包括北约和盟友),由美国领导
  第二世界:与东方集团结盟者(包括华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盟友),由苏联领导

支持第三世界主义的思想家与领袖们主张,世界的南北分歧与冲突在冷战时期的西对立当中至关重要。在三个世界模式里,第一世界国家属于美国的盟友;这些国家自始至终有着较低的政治风险英语Political risk、机能更健全的民主制度、更稳定的经济英语Economic stability以及更高的生活水平第二世界国家指受苏联影响、曾经以工业为主而一度发达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则包含了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共产主义集团均不存在联系的余下国家。在此背景下,第三世界通常被认为包括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亚洲各地有着被殖民历史的国家。一些情况下,第三世界主义会与支持不结盟运动之国家同义,代表着由核心国家英语Core countries所掌控之世界经济结构中的边陲区域[1]

随着非殖民化区域主义在亚洲、非洲、中东、南美洲等前殖民地的发展,第三世界主义也与不同的新兴政治运动紧密联系起来,这其中包括了泛阿拉伯主义泛非洲主义泛美洲主义亚细亚主义[2]

第三世界运动的早期发展由第一次万隆会议带来开端,时年其主要领导人包括埃及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印度尼西亚苏卡诺印度尼赫鲁。其后的1960与1970年代,新一代的第三世界主义政府逐步重视更加激进与革命性的社会主义愿景,以切·格瓦拉的形象最具代表性。随着冷战在1980年代末进入尾声,第三世界主义也渐渐消退。[2]

与第三世界主义运动相关联的政治领袖一览: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Tomlinson, B.R. (2003). "What was the Third World",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英语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38(2): 307–321.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存档副本 (PDF). [2017-08-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2-12). 
  3. ^ The Third Worldist Moment - ProQuest (PDF). search.proquest.com. [2016-10-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07). 

延伸阅读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