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英语:Laterite),又称为红壤土、砖红壤,指富含氧化铁氧化铝土壤,通常被认为是在炎热潮湿的热带地区形成的。由于氧化铁含量高,几乎所有红土都呈现锈红色。 它们是由下面的母岩的强烈和长期的风化作用而形成的,通常是在高温和强降雨以及干湿交替的条件下[1]。 形成的过程称为红土化(laterization)[2]。 热带风化是一个长期的化学风化过程,导致土壤的厚度、品位、化学性质和矿石矿物学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 大部分含有红土的土地位于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之间。

喀拉拉邦的传统红土寺庙
This monument is constructed of laterite brickstones. It commemorates Buchanan who first described laterite at this site.
印度喀拉拉邦安加迪普拉姆的红土砖纪念碑,纪念布坎南-汉密尔顿于 1807 年首次描述和讨论红土的地方

红土通常被称为土壤类型以及岩石类型。 这以及红土概念化模式的进一步变化(例如,也作为完整的风化剖面或风化理论),导致人们呼吁完全放弃该术语。 至少有一些专门从事表岩屑发育的研究人员认为[谁?],围绕着这个名称已经产生了无可救药的混乱。 看起来与印度红土高度相似的材料在世界各地大量存在。

历史上,红土被切成砖状并用于建造纪念建筑。 西元 1000 年后,吴哥窟和其他东南亚遗址的建筑改为由红土、砖和石头制成的矩形寺庙围墙。 自 1970 年代中期以来,一些沥青路面、低通行量道路的试验路段已使用红土代替石材作为基层。 厚的红土层是多孔的且具有微渗透性,因此这些层可以作为农村地区的含水层。 当地可用的红土被用于酸性溶液中,然后在污水处理设施中进行沉淀以去除磷和重金属。

红土是铝矿石的来源; 该矿石主要存在于黏土矿物氢氧化物三水铝石勃姆石硬水铝石中,其成分类似铝土矿。 在北爱尔兰,红土曾经是铁矿石和铝矿石的主要来源。 红土矿石也是早期的主要来源。


土壤特性 编辑

 
越南河内山西市社的红土

红土土壤构造明显,通气、排水良好。土壤呈酸性,不适合种植作物,富含粘性及可塑性,生产力差,但可配合适当之肥培管理提高产量。目前大都种植茶叶、凤梨、甘蔗等农作物。于中国有些区域民众会用其制作咸鸭蛋


形成 编辑

 
红土通常位于残留土壤下。
 
土层,从土壤到基岩:A代表土壤; B代表红土,表岩屑; C代表腐泥土,一种较少风化的风化层; C 下面是基岩

热带风化(红土化)是一个漫长的化学风化过程,导致土壤的厚度、品位、化学性质和矿石矿物学发生变化。  风化的初始产物本质上是称为腐泥土英语Saprolite(Saprolite)的高岭土岩石[3]。 大约从第三纪中期到第四纪中期(距今35至150万年),有一段活跃的红土化时期。 统计分析表明,18O均值和方差水平在更新世中期是突然的发生了转变[4]。 看来这种突然的变化是全球性的,主要代表冰量的增加; 大约在同一时间,海面温度突然下降; 这两个变化显示全球突然变冷[4]。 随着地球突然变冷,红土化的速度会降低。 热带气候的风化作用一直持续到今天,但速度有所减缓。

红土是由母沉积岩(砂岩、黏土、石灰岩)浸出而形成的; 变质岩(片岩、片麻岩、混合岩); 火成岩(花岗岩、玄武岩、辉长岩、橄榄岩); 和矿化原矿石;留下更多不溶性离子,主要是铁和铝。 浸出机制是在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高温条件下,酸溶解宿主矿物晶格,然后水解沉淀出铁、铝和硅的不溶性氧化物和硫酸盐

全球红土区 编辑

法国图卢兹国立理工学院和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 Yves Tardy 计算得出,红土覆盖了地球陆地面积的约三分之一[5]:1。  红土土壤是赤道森林的、潮湿热带地区疏林草原的、和萨赫勒草原底土[5]:1。  它们覆盖了北回归线南回归线热带之间的大部分陆地面积; 这些纬度范围内未涵盖的区域包括南美洲最西部、非洲西南部、非洲中北部沙漠地区、阿拉伯半岛和澳洲内陆地区[5]:2

在巴西和澳洲复杂的前寒武纪地盾中,发现了一些经历了红土化的最古老、变形程度最高的超镁铁质岩石,这些岩石是石化土壤[6]:3。  较小的高度变形的阿尔卑斯型侵入岩在危地马拉、哥伦比亚形成了红土剖面,中欧、印度和缅甸[6]:3。 中生代岛弧大陆碰撞带的大型冲断片在新喀里多尼亚、古巴、印尼和菲律宾经历了红土化[6]:3。 红土反映了过去的风化条件;当今非热带地区发现的红土是以前地质时期的产物,当时该地区位于赤道附近。 现今潮湿热带地区以外出现的红土被认为是气候变迁、大陆漂移或两者兼而有之的指标[7]。 在印度,红土土壤面积达 24 万平方公里[1]

应用 编辑

农业 编辑

红土土的黏土含量高,这意味着它们比砂土具有更高的阳离子交换容量英语Cation-exchange capacity(Cation-exchange capacity, CEC)、低渗透性、高塑性和高持水能力。 这是因为颗粒太小,水被困在它们之间。 雨后,水慢慢地渗入土壤。 由于密集淋滤,红土土壤与其他土壤相比缺乏肥力,但它们很容易对施肥和灌溉做出反应[1]棕榈树不太可能遭受干旱,因为雨水被保留在土壤中。 然而,如果红土土壤的结构退化,表面会形成硬壳,阻碍水的渗透和幼苗的出苗,并导致径流增加。 使用称为“退化土地生物复垦”('bio-reclamation of degraded lands')的系统可以恢复此类土壤。 这包括使用当地的集水方法(例如种植坑和沟渠),利用动植物残渣,以及种植高价值的果树和耐干旱的当地蔬菜作物。 这些土壤最适合种植作物。 它们适合油棕、茶叶、咖啡和腰果种植。 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英语International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 for the Semi-Arid Tropics (ICRISAT) 采用此系统来恢复尼日尔退化的红土土壤并增加小农的收入。 在一些地方,这些土壤支持牧场和灌木林[1]

建筑模组 编辑

 
印度安加迪普拉姆,一名男子正在将红土切割成砖石。
 
柬埔寨吴哥窟 Pre Rup 的红土建筑范例。

当潮湿时,红土可以很容易地用铲子切成常规大小的块[5]:1。 红土是在地下水位以下开采的,因此它又湿又软[8]。 暴露在空气中后,随着扁平黏土颗粒之间的水分蒸发,较大的铁盐锁定在刚性晶格结构中[8]:158 ,它逐渐硬化,变得能抵抗大气条件[5]:1。  将红土材料开采成砖石的方法被怀疑是从印度次大陆引入的[需要解释][9]。当它们暴露在空气中时,它们会像铁一样硬化。

矿石 编辑

 
以色列南部 Hamakhtesh Hagadol 的白垩纪富铁红土(深色单位)。

矿石集中于含金属红土矿; 存在于铝土矿中,存在于富含铁的硬壳中,存在于崩解的岩石中,存在于斑驳的粘土中[5]:2

编辑

红土矿石是早期的主要来源[6]:1新喀里多尼亚丰富的红土矿床从 19 世纪末开始开采,用于生产白色金属英语white metal[6]:1。  20 世纪初加拿大安大略萨德伯里发现硫化物矿床,将焦点转向硫化物用于镍提取[6]:1。  地球上约70% 的陆基镍资源蕴藏于红土中; 目前约占世界镍产量的 40%[6]:1。  1950 年红土矿产镍还不到总产量的 10%,2003 年占 42%,到 2012 年红土矿产镍所占份额镍预计为51%[6]:1。  全球红土镍矿资源量最大的四个主要地区是新喀里多尼亚,占21%; 澳大利亚,占20%; 菲律宾,占17%; 和印度尼西亚,占 12%[6]:4

相关联结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Veena, Bhargava. Textbook of Geography – Grade 10. 
  2. ^ Bonnet, Juan Amedée. The nature of laterization as revealed by chemical, physical, and mineralogical- studies of a lateritic soil profile from Puerto Rico. Soil Science. 1939, 48 (1): 25–40 [2024-02-29]. Bibcode:1939SoilS..48...25B. ISSN 0038-075X. S2CID 96178825. doi:10.1097/00010694-193907000-00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9) (美国英语). 
  3. ^ Schellmann, W. An Introduction in Laterite. [2022-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3). 
  4. ^ 4.0 4.1 Maasch, K.A. Statistical Detection of the mid-Pleistocene Transition. Climate Dynamics. February 1988, 2 (3): 133–143. Bibcode:1988ClDy....2..133M. ISSN 0930-7575. S2CID 129849310. doi:10.1007/BF01053471. 
  5. ^ 5.0 5.1 5.2 5.3 5.4 5.5 Tardy, Yves. Petrology of Laterites and Tropical Soils. Taylor & Francis. 1997 [April 17, 2010]. ISBN 978-90-5410-678-4. (原始内容存档于October 23, 2021).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Dalvi, Ashok D.; Bacon, W. Gordon; Osborne, Robert C.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of Nickel Laterites (PDF) (报告). PDAC 2004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Trade Show & Investors Exchange. March 7–10, 2004 [April 17, 20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11-04). 
  7. ^ Bourman, R.P. Perennial problems in the study of laterite: A review. Austral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August 1993, 40 (4): 387–401. Bibcode:1993AuJES..40..387B. doi:10.1080/08120099308728090. 
  8. ^ 8.0 8.1 Engelhardt, Richard A. New Directions for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on the Angkor Plain: The Use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for Research into Ancient Khmer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报告). UNESCO: 8. [April 17,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22). 
  9. ^ Rocks, David. Ancient Khmer Quarrying of Arkose Sandstone for Monumental Architecture and Sculpture (PDF).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onstruction History: 1235. May 2009 [April 17, 2010]. [永久失效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