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音高

(重定向自絕對音準

绝对音高,又称绝对音感绝对音准,指的是一种在没有接受任何正统的音乐教育之下,人类天生对音准的正确预判。

定义 编辑

具有对声音的实际音高的感受能力,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1. 能够区别出两个不同音高的声音。
  2. 能够准确模仿出所听到的声音。
  3. 能知道所听到的声音的实际音高,并说出音名
  4. 能直接唱出乐谱的实际音高。

前两者说明有良好的听觉,能准确模唱所听到的声音。后两者则必须有一个大脑转换的过程,那就是把声音正确转换成概念,或把符号正确转换成声音的过程,也可经过系统严格的训练才能达到声音和概念的相互转换。

相对音高 编辑

为利用已知的一个音可以推断出另一个音的感觉,或者说熟悉调式中各音的音程,能够准确唱出所听到的音乐的唱名,但对声音的物理音高缺乏概念的转换,且不能准确反映出声音的实际音高。有以下层次:

  1. 能够区别出两个不同音高的声音。
  2. 能够模仿出所听到的声音。
  3. 能够用唱名准确唱出所听到的音乐。

训练 编辑

对于学习钢琴的孩子来讲,相对音高感觉的建立是不怎么困难的,只要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唱唱谱就会获得。绝对音高的感觉则需要进行一番强化训练才能获得。国际儿童音乐能力的培养和调查表明,3岁至9岁是儿童进行绝对音高训练的敏感期。这一时期进行一定量的科学系统的训练一般孩子是完全能够建立绝对音高的感觉的。12岁以后这种能力的培养成功的机会就会很小了。另外:如果孩子偏于使用另一种乐器(例:吉他)学习音乐,可能因习惯该乐器的音色,或知道弹奏方法,反而在音色不同的喇叭上,未必能达成绝对音准。

成年人可透过声音颜色(pitch color)、声音浓度(pitch chroma)或旋律刺激(melody trigger)等训练方式建立绝对音感。

研究亦发现,不少未受过专业音乐训练的人均能辨别某旋律(如某流行曲)是否有离调的情况。这个“准-绝对音准”的现象证明并非某少数具音乐天分的人才有不依靠基准音辨别音高的能力,而是大多数人都可以基本可以做到。而在研究中亦发现,绝对音准拥有者没有身体机能上的不同,而是在判断时采用了另一种思维系统,故后天不能培育的说法是过时的。

而在很多亚洲的语言,都需要用特定的音高去表达某字词的意义,如广东话的九声,他们在学习绝对音准时会有更快的成果。

药物 编辑

2014年美国哈佛大学团队于《系统神经科学新领域》期刊发表,利用治疗癫痫与急性抗躁用药“帝拔癫”(丙戊酸钠)可以让神经细胞放电异常的情况抑止,但一般人服用后反而可以让脑部一部分神经回路的发育,回到“可塑性”较高,也就是偏向幼年、学习能力较强的时期,此时再施以辨别音高训练,能让一般人也获得绝对音高感,甚至在记忆力和背诵等能力上都能强化训练效果。[1]

参考 编辑

  1. ^ 《系统神经科学新领域》 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