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佛家道教的一个抽象概念,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人与物及人与其他存在之间无形的连结,是某种必然存在的相遇或相处的机会和可能[1]。缘即是事物的相涉关系[2]缘分则是中国民间用语,指缘的分量轻重,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深浅,如父子夫妻主仆之间,便会被认为比陌路人之间更有缘分,而有缘的体现是在相遇或相处时的具体行动。

两个人要是经常相遇或相处,他俩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会被认为比不经常相遇或相处的人的关系更有缘分,在佛家的理论中,亦被认为是缘深。举例说,即使只是旅途中同乘一,也算是一种缘分,但是缘浅。这种相遇或相处并不仅限于有形的面对面相遇或相处,也可引申至学术上的交流、情感的交换甚或作品意识形态上的相似。相遇或相处的缘被认为是由往惜世的业力与今世的各种条件现起而生起的现象。

缘分也不限于二人之间,一群人之间也可被缘分所维系,如一队同生共死的士兵,或共同工作的伙伴,他们之间也会被认为有一种缘分。

另外,依据佛教"缘分"是可以创造的。自己与他人的缘分,是通过自己的心因,创造条件; 条件俱足及没有逆缘而来的。这就被称为因缘法

缘的分类

编辑

缘的现象是缘起,由那些缘所生起的现像是缘生。[3]缘分是以人的生老病死等诸现象为特相,有与苦乐结合的作用,不断重复是它的现状。缘分善缘、恶缘及无记缘,另有四缘的亲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4]。另有《法趣论》的二十四缘:因缘、所缘缘、增上缘、无间缘、等无间缘、俱生缘、相互缘、依止缘、亲依止缘、前生缘、后生缘、数数习行缘、业缘、异熟缘、食缘、根缘、襌缘、道缘、相应缘、不相应缘、有缘、非有缘、离去缘、不离去缘[5]

各缘的解释

编辑

注:以下分别是各种“缘”的中文名称及括号内的巴利语名称,之后是对其的解释。

  • 善缘(kusala paticca):与善业相应的缘,带来顺心与快乐。
  • 恶缘(akusala paticca):与恶业相应的缘,带来逆心与苦恼。
  • 无记缘(avyākṛtapaticca):非恶非善的缘,平淡如水,没苦没乐[2]
  • 亲因缘(hetupaticca):亦等同二十四缘之首的因缘。能生起各种现象的直接原因[6]。律藏[7]说“诸现象从因生”,即是说原因为因。凡是某现象不除去,另一现象生起的,则说那后起的现象为前现象的缘。凡是某现象助成另一现象的存在或生起,则说那前现象为后现象的缘。缘、因、原因、因缘、生起、发源等,都是异文同义之字[8]
  • 等无间缘(samanantarapaccayo):持续而无时间的间断。
  • 所缘缘(àrammaõapaccayo):即所缘之缘。所谓“所缘”,即指心及心作用之对象(认识作用之对象);若心、心作用之对象成为原因,而令心、心作用产生结果之时,心及心作用之对象即称为“所缘缘”[6]。譬如力弱的人,凭于杖或绳而得起来站立。
  • 增上缘(adhipatipaticca):以某等现象为主而彼等现象生起。例如有人提议去食饭,另一人附和,食饭此现象生起。那另一人的附和食饭,就是增上缘。
  • 无间缘(anantarapaccayo):积集和相续。
  • 俱生缘(sahajàtapaccayo):一个现象生起之时,依俱生性而助成之现象。何如灯与光的关系为俱生缘。
  • 相互缘(aññamaññapaccayo):以相互生起与支持性质而助成之现象。例如三根杖的相互支持。或与人互相支持。
  • 依止缘(nissayapaccayo):依于作住处及依止的方式而助成的现象。如大地、布帛对于树木及绘画等。
  • 亲依止缘(upanissayapaccayo):以强有力的原因而助成的现象。如强烈的头痛。
  • 前生缘(purejàtapaccayo):即以前世所生起而进行助成之现象。例如基因决定了身体各器官的生成及先天带下来的性格。
  • 后生缘(pacchàjàtapaccayo):即以现世所生起的心及心所对于此身所成的现象。例如出生后吃些什么、多不多人关心、各种生活对此身的关系。
  • 数数习行缘(àsevanapaccayo):对于现世而来的无间断的熟练及强力性而资助的现象,如读书背书等。
  • 业缘(kammapaccayo):以行为作用力的助成之现象。这由于许多刹那的善与不善的思、及俱生的一切思,有善及不善业,对于异熟诸蕴及业果,由业缘为缘。例如想行善,有善业缘的现象生起,结果做到善事。
  • 异熟缘(vipàkapaccayo):由于无精勤的寂静性,对于无精勤的寂静性而助成的异熟法,为异熟缘。
  • 食缘(àhàrapaccayo):四食为食缘。四食是长养支持身命的东西。一、段食,即普通物质的食粮;二、触食,即感官与外境的接触;三、识食,即知觉;四、思食,即思想或意志[2]
  • 根缘(indriyapaccayo):除去男性性器官与女性性器官,其余二十种根而助成的现象。例如由视觉系统看见的外境就是眼根缘。有时人们说眼缘也是属根缘。
  • 襌缘(jhànapaccayo):七襌支为襌缘。
  • 道缘(maggapaccayo):善、不善、无记等各别的十二支为道缘。十二道支指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邪见、邪思惟、邪精进、邪定[9]
  • 相应缘(sampayuttapaccayo):依于所谓同一所依、同一所缘、同时生、同时灭的相应状态而资助的非色法,为相应缘。
  • 不相应缘(vippayuttapaccayo):不依同一所依的状态而资助的。
  • 有缘(atthipaccayo):由现在相及由存在的状态,对于同样状态的现象,依支持义而助成的现象,为有缘。
  • 非有缘(natthipaccayo):非有缘不等同无缘,而是在自己之后无间生起的各种心灵现象,给以转起的机会而资助等无间灭的心灵现象,称为非有缘。如在街外察身而过的陌生人,自己持续没注意,转往自己注意的事物去,对于该陌生人的关系,就可说是非有缘。若是无缘则是连遇也不会遇见的。
  • 离去缘(vigatapaccayo):非有缘的心灵现象由于离去而助成,为离去缘。
  • 不离去缘(avigatapaccayo):即诸有缘法,依不离去的状态而助成,为不离去缘。

注释

编辑
  1. ^ 在線新華字典. [2008-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6). 
  2. ^ 2.0 2.1 2.2 陈义孝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辞汇》
  3. ^ S.II,25f
  4. ^ 阿毗达磨俱舍论
  5. ^ 清净道论
  6. ^ 6.0 6.1 佛光电子大辞典
  7. ^ Vin.I, 40.
  8. ^ 清净道论, 觉音尊者著, 叶均居士译
  9. ^ Tika.I,p52

参考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