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丞
古代地方官職
(重定向自縣丞)
县丞,丞是中国古代地方职官名,别称左同、二尹、捕厅[1]:288,在县里地位一般仅次于县令(或县长),相当于现今的副县长或首席幕僚(例如秘书长)。
历史沿革
编辑汉时每县各置丞一人,以辅佐令长,主要职责是文书、仓库等的管理。与县尉同为县令的佐贰官,非由令长自主辟署,而直接命自朝廷。 后代虽有变革,如宋代曾一度废除,或以主簿兼任,但历代大多设置此一官员(一或二人),迄于清末。明代编户达廿里的县多设有县丞、主簿等正官各一员, [2]后可因事添加无定员,故明代多设有此佐贰官,由吏部任命。依《光绪会典》载清代1314个县当中,仅设有佐贰官,县丞345人、主簿55人。 《清会典》规定,县丞为知县的佐贰官,正八品,吏部任免,职责是主管全县的文书档案、仓库、粮马、征税等,下设攥典1人协助处理公务。县丞一般单独开设衙署。
注释
编辑- ^ 刘泽民; 台湾古文书学会 (编). 《契文解字:解碼臺灣古文書》. 台北市: 玉山社. 2020. ISBN 9789862942574 (中文(台湾)).
- ^ 《大明会典》卷之四,官制
相关条目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清代历任台湾府凤山县万丹县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清代历任台湾府台湾县罗汉门县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清代历任诸罗县笨港县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清代历任台湾府彰化县南投县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清代历任台湾府嘉义县斗六门县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清代历任台湾府凤山县下淡水县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这是一篇关于政府官制演进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