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稻米种植

水稻种植,对老挝国民经济和粮食供应很重要[1]。老挝主要的水稻品种是糯米

位于老挝占巴塞省的稻田
在南部城市塞公种稻的农妇

稻米是雨季期间生长的主要作物,在通常情况下,降雨量足以生产水稻。但是,如果在水稻种植周期的关键时期停止降雨数周至一个月,产量将受到显著影响。旱稻品种虽然适应较低的水分需求,但也受到间歇性降雨的影响,因为农民无法在其田地中储水。

整个1980年代(除了1988年和1990年代初期),稻田占农业用地的80%以上,占主要农作物总产量的73%至84%。低地稻田(那)的灌溉沟里也产鱼。1974年至1986年间,大米产量翻了一番多,从不到70万吨增加到140万吨;然而,1987年和1988年的干旱使年产量减少了近三分之一,达到约100万吨,迫使政府依靠外国粮食援助来满足其国内需求[1]。1988年和1989年,约有14万吨大米被捐赠或出售给老挝。随着天气的改善和逐渐放弃农业集体化,1989年稻米产量激增40%。产量的增加反映了农业部门对经济的重要性,并对老挝经济复苏负有主要责任。

1990年,产量继续增加,但速度要慢得多,达到了水稻自给自足的程度:达到创纪录的150万吨。然而,国家一级的充分性掩盖了相当大的区域差异。湄公河南部的甘蒙省沙湾拿吉省占巴塞省定期丰收,万象乌多姆赛省也是如此,但因运输系统不足,往往使得某些省份从泰国或越南购买大米比从其他省份购买大米更容易[1]。据一些消息来源称,从1986年到1991年,从事水稻生产的劳动力比例逐渐下降了30%以上,这是政府鼓励的趋势,因为它倾向于增加出口导向型生产[1]。然而,一些人担心这种趋势会威胁到粮食的持续自给自足,这是政府的另一个关键目标。然而,持续的自给自足更可能取决于农业投入的持续增加,例如化肥和改良水稻品种,而不是实际参与种植的工人数量。

整个1980年代稻米产量的总体增长是每公顷生产力提高的结果,而不是稻米种植面积的增加; 事实上,稻米种植面积在1980年代有所下降,从1980年的732,000公顷减少到1990年的657,000公顷[1]。然而,由于农民很少使用化肥或灌溉及倾向只种一造,尽管政府努力促进双季稻的使用,但大多数土地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仍然只产出一造作物。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Laos: A Country Study:Rice. Library of Congress, Washington D.C. July 1994 [March 21,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