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重定向自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是在1972年6月5日至16日,于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会议,会后提出了人类环境宣言

联合国大会决定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时,在瑞典政府的提议下,联合国秘书长吴丹邀请莫里斯·斯特朗英语Maurice Strong为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秘书长,而加拿大在总理皮埃尔·特鲁多的带领下,其外交官也已为此计划进行了两年[1][2]

历史 编辑

瑞典早在1968年的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ECOSOC)中,就建议联合国要针对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来举行会议。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在1346号决议赞成此作法,1969年的联合国大会2398号决议决定在1972年举行会议,并且联合国秘书长提出了建议报告,认为会议要以“激励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并提供行动指南”的方式面对环境议题[3]

人类环境宣言 编辑

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也称为斯德哥尔摩宣言),是一个有109项建议的行动方案,以及其解决方案[4]。 人类环境宣言的原则:

  1. 需要维护人权,谴责种族隔离殖民主义
  2. 需保护自然资源
  3. 需维护地球可以产生可再生能源的能力。
  4. 需保护野生动物。
  5. 不可再生资源需共享,不可用尽。
  6. 污染不能超过环境可以自我清理的程度。
  7. 需避免破坏性的海洋污染。
  8. 需要各方式的发展来改善环境。
  9. 发展中国家需要协助。
  10. 发展中国家需要以合理的价格出口,以进行环境管理。
  11. 环境政策绝不能阻碍发展。
  12. 发展中国家需要资金来发展环境保育。
  13. 需要整合性的开发计划。
  14. 合理的计划需可以解决环境及开发之间的冲突。
  15. 人类的居住需加以规划,以减少环境问题。
  16. 政府需订定合适的人口政策。
  17. 国家级机构需针对国内的自然资源开发加以计划。
  18. 需利用科技来提升环境。
  19. 环境教育是必要的。
  20. 需要提倡环境研究,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21. 各国可以依其需要来运用资源,但不能危害其他国家。
  22. 需针对因此濒危的国家进行补偿。
  23. 各国需设计各国的相关标准。
  24. 需针对国际性议题进行合作。
  25. 国际组织需帮助各国提升环境。
  26. 需消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5]

会议中有一个开创性的议题,就是认知到为了环境保护,需进行扶贫。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在演讲中提到扶贫和生态治理之间的关系。

有些研究指出[6]此次会议及后续相关的科学会议对于欧洲经济共同体(后来的欧盟)的环境政策有很大的影响。例如1973年欧洲经济共同体设立了环保和消费者保护局,提出了第一个环境行动计划。对这类议题的关心及研究对未来了解全球暖化格外的重要,也为后续的京都议定书巴黎协议开路,并且为现在的环境主义奠定基础。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存档副本. [2016-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7). 
  2. ^ Strong, Maurice; Introduction by Kofi Annan. Where on Earth are We Going? Reprint. New York, London: Texere. 2001: 120–136. ISBN 1-58799-092-X. 
  3. ^ DeSombre, Elizabeth. Global Environmental Institutions. Rutledge. 2006: 22–23. 
  4. ^ John Baylis, Steve Smith. 2005.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3rd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454-455
  5. ^ Source: Clarke and Timberlake 1982
  6. ^ Björn-Ola Linnér and Henrik Selin The Thirty Year Quest for Sustainability: The Legacy of the 1972 UN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 Paper presented at Annual Conven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 Portland, Oregon, USA, February 25 – March 1, 2003, as part of the panel “Institutions and the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for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co-author Henrik Selin).p. 3

相关条目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