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三省(1230年—1302年),原名满孙身之,又字景参梅涧两浙东路台州宁海县中胡村(今浙江省宁海县深甽镇三省村)人,历史学家浙东史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生平

编辑

起居舍人胡琛后裔[1]。胡三省自幼好学,“一览辄诵,七岁能文。”宝祐四年(1256年),胡三省与文天祥陆秀夫谢枋得等同登进士第,被任命为吉州泰和尉,以母老而未赴任。后改任庆元府慈溪尉[2],任职期间得罪了庆元知府厉文翁,被罢官。又以“文学行谊”被荐为扬州江都丞。潜心研究历史巨著《资治通鉴[3]贾似道门客廖莹中闻其名,聘之校勘《通鉴》,以教授弟子。后以三十年的岁月为《通鉴》写注[4],景炎元年(1276年),在逃难新昌(今浙江新昌)时遗失《资治通鉴音注》原稿九十七卷及论十篇,又再购他本,重新写起,时年已四十六岁,闭门绝客,日夜疾书,对于亡国之痛,洋溢于《通鉴》音注的字里行间,“至于孜孜卫翼,拾遗补误,亦几乎司马氏之忠臣”[5]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资治通鉴音注》全部成编,公认是对《资治通鉴》的注释最佳者。胡注更正不少《通鉴》的错误,例如《晋纪四》“散骑常侍石崇”条下,胡注曰:“前书‘侍中石崇’,此作‘散骑常侍’,必有一错。”书成后,返回中胡。晚年自号“知安老人”。大德六年(1302年)正月,晨起,仍谈笑自若,忽说:“吾其止此乎!”昏睡三日,去世,享年七十三。

宋史》、《元史》皆未立其传。民初柯劭忞修《新元史》,补上一篇53字的短文,附在《儒林传》马端临传后。直到抗日战争期间,陈垣撰写《通鉴胡注表微》,从光绪年间修的《宁海县志》中发现其四子胡幼文所撰之墓志,开始对胡三省的生平及其考证功夫进行大量的阐述。

著作

编辑

著有《竹素园集》一百卷及《江东十鉴》、《四城赋》,然已散佚不可得见,今存《资治通鉴音注》294卷,《通鉴释文辩误》12卷。

注释

编辑
  1. ^ 《宁海中胡胡氏家谱》载:“中胡胡氏始祖胡琛,原籍豫章(江西),唐乾宁间举进士,曾任五代后唐庄宗起居舍人,隐退后,迁居会稽(浙江绍兴)。”《资治通鉴音注》中胡三省曾自书籍贯为“天台胡三省”,《宋元学案》延用此说。其实天台是指“上应台星”之域的台州。
  2. ^ 《四库全书》本《宋宝祐四年登科录》
  3. ^ 袁桷《祭胡梅磵先生》载:“用功于青云决科之前,大究若讷,小得若愚,网罗搜抉,极竹素之秘,而其微细委琐,犹不遗于初虞。袭释例于杜氏,著履霜坚冰之旨,条分目举,而牛李弃地之争,党子制父之议,前人之有疑者,虽取舍有在,以明迃叟当时之不得已。”
  4. ^ 袁桷《师友渊源录》中说胡三省“释《通鉴》三十年”。
  5. ^ 袁桷《祭胡梅磵先生》

研究书目

编辑
  • 陈垣:《通鉴胡注表微》(北京:中华书局,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