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1942年战役
(重定向自腓特烈克斯行動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俄语:Вторая битва за Харьков;德语:Zweite Schlacht um Charkow,由威廉·凯特尔命名[6])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42年5月12日至5月28日,苏方称之为第一次哈尔科夫进攻战役哈尔科夫灾难(俄语:Харьковская катастрофа)。由于苏联红军在冬季的成功反攻德国国防军莫斯科周围被逐退,同时苏军也耗尽了其后备力量,因此苏军决定夺回哈尔科夫来扩大战果,巩固其战略主动权。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苏战争的一部分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时的德苏战争情况
日期1942年5月12日—1942年5月28日
地点
结果 德军胜利
参战方
纳粹德国 纳粹德国 苏联
指挥官与领导者
纳粹德国 费多尔·冯·博克
纳粹德国 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
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
罗季翁·雅科夫列维奇·马利诺夫斯基
兵力
350,000人
1,000辆坦克
约700架飞机
765,300人[1]
1,176辆坦克
926架飞机
伤亡与损失

共约20,000人伤亡[2][3][4]


49架飞机[5]
12名飞行员阵亡[5]
98名飞行员失踪[5]

共277,190人伤亡


170,958人阵亡、失踪或被俘
106,232人受伤[3][1]
2,086门火炮
1,250辆坦克[3]
542架飞机[5]

1942年5月12日,由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所指挥的苏军自冬季反攻时形成的“巴芬柯柏突出部”(俄语:Барвенковский выступ)向德国第6集团军发动攻势。苏军在攻势进行之初有成功的迹象,但随后即被德军强力的反击而溃败。由于苏军参谋人员以及最高统帅约瑟夫·斯大林误判了德国第6集团军的实力,同时也高估了己方新整训部队的实力,战斗经验较丰富的德军得以自苏军战线上的兵力空隙处绕过,完成其钳形攻势,将苏军包围歼灭。

背景

编辑

东线局势

编辑

1942年2月下旬,苏联的冬季反攻将德军自莫斯科大门前击退,并在南线也收复了罗斯托夫,但自身同时也消耗了极大的力量。最后,双方因为自军伤亡惨重而稍作歇息,战线暂时归于稳定。 斯大林深信德军在经历红军的反攻后,战力已至强弩之末,于1942年春或夏季将会崩溃[7],并在1941年11月7日就曾于演说中表达此看法。因此,斯大林决定在春季于东部战线上德军的脆弱处发动新的攻势。

斯大林的决定遭到其高级幕僚们的反对,包括苏联红军参谋长鲍里斯·沙波什尼科夫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格奥尔吉·朱可夫将军,他们皆主张应采取防御态势。当时华西列夫斯基对斯大林的主张表示:“是的,我们当然希望能这么作(指将德军预备队消耗光),但现实情况远比我们想像的要严峻得多。”[7]然而据朱可夫所言,斯大林相信德军有能力执行两个以上的战略进攻作战,因此认为,若苏军于春季开始时发动全线攻势,可以在德军再度展开对莫斯科进攻前打乱其布署[8]。尽管红军将领们希望斯大林能谨慎行事,但后者最终还是决定试着以奇袭的方式,对德军发动局部性攻势[9]

战略的选择

编辑

在冬季攻势结束后,无论斯大林及苏联最高统帅部均相信德军的最终攻击目标为莫斯科,并将同时对南方发起一道攻势,如同去年的巴巴罗萨行动台风行动。苏军认为德军虽已在莫斯科战败,但面对该城的70个德军师仍是一大威胁。此外,斯大林、大部分将领和方面军司令员判断德军仍会进攻莫斯科,[10][11]由于去年冬季攻势成功的鼓励,斯大林相信此区最适宜发动攻势来削弱德军的力量,令其以另一项作战来进攻莫斯科的成功率降低。虽然起初斯大林同意将红军采取“积极战略防御”的策略,但之后又下令拟出自波罗的海黑海的战线上发动七次局部攻势的计划,其中一个目标就是哈尔科夫,预定在3月执行该作战[12]

该月上旬,在顿巴斯罗斯托夫战略攻势行动巴尔文科沃-洛佐瓦亚战略攻势行动成功后,苏军最高统帅部下令西南战略指导司令部准备于该区发动攻势。战事于该月开始,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元帅及基里尔·莫斯卡连科中将沿在哈尔科夫以东的北顿涅茨克河渗透德军防线。激烈的战斗直到4月,莫斯卡连科成功地渡河,并建立了一个脆弱的伊久姆桥头堡。战区南面的情况则是,苏联第6集团军取得有限地成功、抵挡了德军的攻击,设法在河的东岸建立了一个桥头堡[12]。这些战果得到了斯大林的注意,并制定攻势顺序,攻势目标先后是巴甫洛格勒锡涅利尼科沃,最终指向哈尔科夫以及波尔塔瓦

3月15日,苏联将领们开始制定向哈尔科夫发动进攻的计划,并预想要集结一支强大的预备队。3月20日,铁木辛哥在库皮扬斯克召开会议,讨论即将发动的攻势。尽管仍有些重要情报有所争议,但随后仍由铁木辛哥的参谋长—霍夫汉内斯·巴格拉米扬中将向莫斯科发出会议内容的结论。苏军不断于巴尔文科沃沃尔昌斯克集结兵力直到5月初。最后,剩下斯大林、总参谋部及由铁木辛哥领导的西南战略指导司令部于整个3和4月份讨论其细节。4月17日,苏联最高统帅部发出了其中一道最终决定的作战指令[12]

攻势准备

编辑

苏军战斗序列

编辑
 
哈尔科夫攻势

时至1942年5月11日,红军已集结了6个集团军组建了两个方面军和其它单位准备进攻;西南方面军下辖苏联第21、第28、第38和第6集团军,同日第21坦克军已成功与第23坦克军会合,增加了269辆额外的坦克兵力,还有三个独立步枪师及隶属第270步枪师的一个独立步枪团集中在这地区,另外有第2骑兵军在波格达诺夫卡提供支援;南方面军俄语Южный фронт (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则下辖第57及第9集团军,共有三十个师、一个独立步枪旅,另外还有第24坦克军、第5骑兵军及三个近卫步枪师的增援。南方面军战力可在战线上每公里就布署11门火炮或迫击炮[13][14]

重组部队的地区进入了无路季节,指每到固定季节时地面因春季融雪而产生的烂泥,造成车辆难行的情况),泥土变成泥浆及阻延了对南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的增援,一些苏军高层代表更关注方面军司令员对自己方面军低劣管理、缺乏能力发动攻势及他们不切实际的用兵术,而华西列夫斯基在自己的回忆录中亦有指出这些。[15]因为重组在非常混乱情况下进行,德军已收到少量苏军在其战线上行动的警号,第38集团军司令莫斯科连卡勇敢地指出事实:方面军没有在基于重组活动实施任何伪装行动以隐瞒意图,这也就显示出方面军在管理上的低劣表现。[16]他事后批评说,对这次的行动计划被法西斯德军指挥官预料到完全不应感到吃惊。[17]

苏军领导能力及人力

编辑

苏军的最高指挥官是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元帅,是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内战富有经验的军人。虽然铁木辛哥在一年前的斯摩棱斯克战役中表现不佳,但他在[18]之后在冬季反攻中于罗斯托夫取得了胜利,并在该战役开始前的春季攻势中在哈尔科夫地区也取得了一些成果。[19]监察军队行动的军事政治委员是尼基塔·赫鲁晓夫

但是,一般的苏联士兵没有太多作战经验。前一年胜利的莫斯科保卫战此时显现出了灾难性的后果,前一年相当多的兵源已经在莫斯科战役中阵亡、受伤或被德军俘虏——只在莫斯科战役中苏军就承受了接近1,000,000人的伤亡。[20]因此,当时的红军士兵大多只是刚刚征召,很少或没有作战经验,在西南方面军中有实战经验的单位甚至只有一个步兵师。除了缺乏受过训练的士兵外,红军的后勤补给也在不断恶化,补给物资十分缺乏。之前大部分苏联工业区已落入德军手中,因此之前苏联方面流行的教条是临时战略防御[21]

参谋总长华西列夫斯基元帅认识到1942年的苏联红军仍然无法承受高训练度的德军发动的大规模攻势,因为此时红军尚未对国防军形成在数量上及素质上所必须的优势,其军官队伍从上到下均仍在1941年的大败后的重建当中。[22]但是他们的想法仍然十分怀旧及基于苏军在1942年的春季攻势而分析出来,及再往后看例如1942年10月的小土星行动及在1944年5月的塔古弗鲁莫斯战役英语Battle of Târgu Frumos

德军的准备

编辑
 
1942年5月东部战线示意图,伊斯犹姆包围圈地区以红危显示

但是苏军不知道的是,新近赴任的德国第6集团军司令的弗里德里希·保卢斯上将已在1942年4月30日发出命令实施弗里德里库斯行动[23]该行动是要求德军使用协同力量切断在苏军于3月及4月的春季攻势中所形成的伊斯犹姆突出部内的苏军,4月30日最后宣布的命令要求第6集团军在5月18日展开攻势。

德军大规模加强了其德国南方集团军群,调派曾在巴巴罗萨行动及台风行动中指挥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费多尔·冯·博克元帅指挥南方集团军群。1942年4月5日,阿道夫·希特勒发出第41命令,指出南方是这年内德军的主要行动目标,从其它战线的抽调部队,南方集团军群的师团将在4月底至5月初补充足额,其战略目标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德国第11集团军克里米亚取胜后得到说明。中心目标是高加索和附近的油田,第二目标是斯大林格勒[10]

计划中在4月实施的弗里德里库斯行动让德军第6集团军得到了更多的加强。而苏军不知道的是,德军也正为在哈尔科夫地区实施一次进攻战役而进行大规模重组。当5月10日提交弗里德里库斯行动的最后草稿时,保卢斯已担心苏军发动进攻,此时铁木辛哥所面对的德军已经作了向高加索进军的充分准备。[12]

德军战斗序列

编辑
  • 哈尔科夫周边(德国第6集团军):
    • 第29军:在哈尔科夫以北的别尔哥罗德附近
    • 第18军:切列梅奇诺耶附近,别尔哥罗德和哈尔科夫之间
    • 第51军:靠近哈尔科夫以东的楚古耶夫到哈尔科夫以南的斯米耶夫
    • 第8军:来自哈尔科夫西南的斯米耶夫

攻势开始

编辑

最初阶段

编辑

红军在1942年5月12日早上6时30分展开攻击,先进行一个小时的密集炮轰及对德军防线实施二十分钟的空袭,地面攻势从早上7时30分在沃尔昌斯克及巴尔文科沃展开钳形攻势。苏军在德军防线上遭到猛烈抵抗,在敌军空袭、炮轰及地面上防御工事前进展缓慢。[24]战斗非常激烈,苏军不得不将预备队投放到进攻梯队后方,以便随时将其投入战斗。战事在尼伯特里卡亚村特别激烈,德军在当地发动了三次局部反攻。日终时,苏军最多前进了10公里。莫斯卡连科记录到,苏军战地指挥官得依靠分析德军预备队单位的数量才最终确定敌方为两个师,而不是计划中预计的一个,这显示出苏军的的侦察低劣和先期情报失误。[25]事实上,发现到一位阵亡德军将军的日记已显示出德军已预先知道苏军在该区的行动,[26]同在当日,保卢斯在劝说下已派出三个德军步兵师及一个装甲师负责防守哈尔科夫。这一天苏军基本没有什么进展,只有在左翼部队取得较大成功,而其它地区则仍然缓慢及遭到一些挫折,博克警告保卢斯不可以在没有空中支援的情况下立即展开反攻,然而在沃尔昌斯克的由沃尔特·海茨中将指挥的德国第8军防线被数个苏军坦克旅突破后他不得不改变想法,因为这里距离哈尔科夫只有12英里,对德军做成很大威胁。[4]

最初的成功

编辑
 
1942年南俄罗斯的容克斯88战斗机

德国第6集团军在最初72小时陷入灾难,集团军在豪雨及泥泞中作战,共有16个营被击溃,虽然德军仍然发动一些局部反攻,但保卢斯多次要求暂停行动。[27]虽然到5月14日苏军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德军在一些地区的行动已令苏军进展迟缓,数个被削弱的苏军师团已从战斗中撤出,只有当作预备队的苏军坦克可用作阻止德军反攻,更多使铁木辛哥懊恼的是,德军的估计损失只是很少;例如德军第3第23装甲师估计只损失了35至70辆坦克。[28]

希特勒立刻要求德国空军实施支援,此时最近的可用单位正处于克里米亚半岛支援针对塞瓦斯托波尔的进攻。德国空军的密接空中支援亦开始击退了苏军的进攻,参战部队如第38集团军被迫转入防御。5月14日德军在北面继续局部反攻以打击苏军防线,而德国空军亦在哈尔科夫一带取得制空权,令铁木辛哥将其空中力量前移以有效地对付德国空军第4航空队。苏军继续投入兵力、避免小规模的战役及改变进攻方向,但是面对德军持续的抵抗及局部反攻,苏军的攻击动力逐渐衰竭特别是在敌人的猛烈空袭下,当日日终时,苏联第28集团军亦未能继续对德军防线的进攻。[28]

讽刺的是,南翼的苏军反而没有像北翼的突击集群那样糟糕,事实上他们在头三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深深的突入德军的防线。[29]虽然在南线的战斗亦很激烈,苏军击溃了德军出于关键位置几个营,这些营包括附庸国的部队如一些匈牙利单位。但是南翼进攻部队的成功是因为苏军早期在北线的突破迫使德军将预备队集中在北面,因此只有有限的兵力在南面防守。希特勒在5月14日对保罗·路德维希·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上将作出指示,命令德国第1装甲集团军主动进行一个大胆的反攻,这也就为弗里德里库斯行动定了调子。[27]

攻势的第二阶段

编辑

5月15日至5月16日苏军在北翼又发动一轮进攻,结果是遇到了与战役开始头三天相同猛烈的抵抗。德军的支撑点在苏军进攻之下岿然不动。苏军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重型火炮。这就让苏军最终也没法攻克精心加固的工事。其中一个例子是在特尔诺瓦亚的防守,当地的德军坚决拒绝苏军提出的投降要求。[30]苏军的进展十分艰苦,当日在平均推进了5公里后北线的攻势就被迫停止,翌日重新展开之攻势被德军的坦克的反攻所阻滞,疲倦的苏军已经难以防御对方有组织的反突击。此时苏军的南翼仍在取得成功,跟之前数天的情况差不多,不过苏军面对德国空军越来越多的空袭。[31]德军方面在这一天全力在两个方向上坚守、实施小型进攻。德军不断从南方调来预备队,其中包括从克里米亚抽调数个飞行中队。而本来已渡过巴尔文科沃河的苏军第150步枪师的拙劣的战术选择也使得南翼突击集群无法有效地扩展突破口。[32]

德国第1装甲集团军的反攻

编辑
 
手持MG 34的德军士兵

5月17日,德军成功夺回主动权,当日克莱斯特的第3装甲军第44军从南面亚历山德罗夫斯克的巴尔文科沃桥头堡开始反攻,在空军的大力支援下,克莱斯特击溃了苏军及在进攻的第一天前进了10公里,当另一些苏军被调动向前以增援支离破碎的前线时,很多苏军单位在当晚被派往周边以作整编。同一天,铁木辛哥向莫斯科报告该变动、报告当日的战败情况及要求增援,华西列夫斯基尝试获得批准撤退但被斯大林拒绝。[33]

5月18日,情况进一步恶化,苏联最高统帅部建议暂停进攻,并命令第9集团军实施突围,铁木辛哥及赫鲁晓夫表示来自德国国防军的克拉玛托尔斯克集团的威胁被夸大了,斯大林于是再次拒绝撤退。[34]

5月19日,基于博克的命令,保卢斯已从北面的梅列法发动进攻以包围在伊斯犹姆突出部的苏军。此时斯大林才授权朱可夫停止进攻及避开德军的侧翼部队,但为时已晚。[34] 很快地德军成功突破苏军的防线。5月20日的战况没有改变,但德军封锁包围圈,更多的德军师团投入战斗,苏军的数次反击被粉碎,令德军可向前推进。虽然铁木辛哥在5月21日重整,他仍然在5月22日日终时命令哥坦高集团军群撤退,而他在5月23日准备由第9及第57集团军发动进攻,虽然苏军尝试避开进攻的德军及实施局部反攻以救援被围的部队,但行动归于失败。5月24日日终时,苏军在哈尔科夫的守军已被德军包围,而德军亦能够转调数个师团到前线,增加对苏军侧翼的压力及最终将其击溃。[34]

包围圈中的苏军

编辑
 
在战役中被俘的苏军士兵 (大卫·朗格林, Kharkov 1942)

5月25日苏军首次尝试突围,德军的胡贝特·兰茨英语Hubert Lanz将军描述这次可怕而全体一致的进攻。到5月26日,生还的苏军士兵被驱赶到大约1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苏军从东面突破包围圈的尝试被德军的顽强抗击及其空中力量所阻止。试图逃出德军包围圈的苏军步兵和坦克集群都被第77突击大队的Ju 87所摧毁。面对德军决定性的行动,铁木辛哥在5月28日正式命令停止进攻,但实施突围的行动仍然持续至5月30日。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苏军从“巴尔文科沃陷阱”中逃出。[4]安东尼·比弗在书本中透露苏军共有240,000人被俘[4] (其中包括大量的装甲部队),大卫·朗格林表示苏军共伤亡大约207,000人(阵亡及被俘),[13] 但大家均同意德军只付出很少的伤亡代价,大约有20,000德军士兵阵亡、受伤及失踪。[2]除了伤亡外,哈尔科夫战役也让苏军遭受重大挫折,该战役亦结束了苏军自从冬季攻势及较小型的春季攻势以来令人惊讶的胜利。

分析及结论

编辑
 
被俘的苏军士兵

很多作者已尝试指出苏军在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崩溃的原因,数位苏军将领已指责苏联最高统帅部及斯大林在经历1941年-1942年冬季及1942年春季的胜利后低估了德军的实力。在持这一观点的人中,朱可夫在其回忆录中总结到,这次行动的失败是可以完全预见的,因为攻势的准备阶段就十分糟糕,德军反攻突破伊斯犹姆突出部侧翼的风险在地图上也显示的明明白白。[35] 朱可夫在其回忆录中亦表示,苏军战败最大责任是斯大林的错误,他低估德军在西南战区(而非莫斯科战区)的威胁,因而未能逐步集中任何战略预备队以对抗德军可能的威胁,加上斯大林不接纳其参谋长的有见地的建议,当时他建议在西南战区建位有力的防线以能够抗击任何德军的进攻。[35]

除此之外,苏军下级将领(特别是西南方面军将领)希望继续其在冬季取得的成功,而且就像德国的将领们一样大大低估了敌人。正如第38集团军司令基里尔·莫斯卡连科指出的,[36]苏军的冬季攻势削弱了德国国防军,但没有消灭他们,他引用一名不知道姓名士兵的话:“这些法西斯份子会在冬眠过来再度起来。”[37]

斯大林的意愿消耗了最近组建的集团军,他们缺乏训练及装备,这令他们误解红军其支援单位的战力及令德军相信有能力成功防守及作出反攻,[38]这在之后导致斯大林格勒战役蓝色行动中已得到证明,虽然在该行动中保卢斯面对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情况。

哈尔科夫战役已证明苏军有成功发动攻势的能力,这战役是其中一例证明苏军尝试阻止德军的夏季攻势,这被苏联最高统帅部在计划和实施火星行动天王星行动及小土星行动可显露出来,虽然在三次行动中只有两次取得胜利,但已证明苏军有能力倒转战争进程,最终在1943年7月爆发的库尔斯克战役后被确定。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亦对斯大林带来正面影响,他开始更多相信其指挥官及参谋长(例如容许参谋长最终决定方面军指挥官的人选)。[39]在1937年的大清洗、未能预料1941年的战争及在1942年低估德军的战力后,斯大林终于相信其军方。[40]相反,希特勒则不信任其军官,最终在1942年9月将德国陆军参谋长弗朗茨·哈尔德撤职。

回顾这场战役,红军战败的序幕及德军成功地收集有关苏军动向的情报在该战役中占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苏军在北面的低劣表现及缺乏来自苏联最高统帅部及方面军司令部的情报,最终亦令攻势招致失败,虽然表现低劣,但令红军改变其战术,[2]虽然并非完美,但仍然带来战争的胜利。

相关条目

编辑

资料来源

编辑
  1. ^ 1.0 1.1 Glantz (1995), p. 295
  2. ^ 2.0 2.1 2.2 Moskalenko, p.218
  3. ^ 3.0 3.1 3.2 Glantz (1998), p. 218
  4. ^ 4.0 4.1 4.2 4.3 Beevor, p.67
  5. ^ 5.0 5.1 5.2 5.3 Hayward 1997, p. 27.
  6. ^ see The memoirs of Field-Marshal Keitel. Edited with an introd. and epilogue by Walter Gorlitz. Translated by David Irving, William Kimber, London (1965)
  7. ^ 7.0 7.1 Marshal A.M. Vasilevsky, The matter of my whole life, Moscow, Politizdat, 1978, p. 184.
  8. ^ Zhukov 2002, pp. 58-59.
  9. ^ Glantz 2002, pp. 149-150.
  10. ^ 10.0 10.1 Zhukov, p. 59
  11. ^ Vasilevsky, p. 189
  12. ^ 12.0 12.1 12.2 12.3 Glants, David M., Kharkov 1942: Anatomy of a Military Disaster. PP. 21-37.
  13. ^ 13.0 13.1 Glants, David M., Kharkov 1942: Anatomy of a Military Disaster, pp. 40 and following.
  14. ^ K.S. Moskalenko, On South-Western direction, Moscow, Science, 1969, p. 188
  15. ^ Vasilevsky, p.193-194
  16. ^ Moskalenko, pp. 193-199
  17. ^ Glants, David M., Kharkov 1942: Anatomy of a Military Disaster. p. 34.
  18. ^ Vasilevsky, p. 131-136
  19. ^ A.P. Shickman, Actors of national history, Biographic encyclopedia (entry Timoshenko), Moscow, 1997.
  20. ^ John Erickson, Barbarossa: The Axis and the Allies, Edinburgh Univ. Press, 1998, Table 12.4.
  21. ^ Vasilevsky, p. 186-187
  22. ^ Vasilevsky, p. 187-190
  23. ^ Beevor, Antony, Stalingrad: The Fateful Siege. PP.63-64.
  24. ^ Moskalenko, p.191
  25. ^ Moskalenko, p.197
  26. ^ Moskalenko, p.192
  27. ^ 27.0 27.1 Beevor, p.65
  28. ^ 28.0 28.1 Moskalenko, pp. 193-196
  29. ^ Moskalenko, p. 196-197
  30. ^ Moskalenko, pp.195
  31. ^ Moskalenko, pp. 193-194
  32. ^ Glants, David M., Kharkov 1942: Anatomy of a Military Disaster, pp. 35-39
  33. ^ Zhukov, p. 63
  34. ^ 34.0 34.1 34.2 Zhukov, p.64
  35. ^ 35.0 35.1 Zhukov, p. 64-65
  36. ^ Moskalenko, p.213
  37. ^ Moskalenko, p. 198
  38. ^ Moskalenko, p.214
  39. ^ Vasilevsky, p.204
  40. ^ Zhukov, p.90

参考书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