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莉·勃朗特

英国诗人及作家
(重定向自艾蜜莉·勃朗特

艾米莉·简·勃朗特(英语:Emily Jane Brontë,1818年7月30日—1848年12月19日),19世纪英国作家与诗人,在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中排行第二,并完成了世界文学名著《呼啸山庄》,而本书也是她人生中唯一的一部小说

艾米莉·勃朗特
Emily Brontë
艾米莉·勃朗特的肖像画
(由其兄布伦威尔所绘)
出生1818年7月30日
英格兰 英格兰约克郡索恩顿
逝世1848年12月19日(30岁)
英格兰 英格兰约克郡哈沃斯
笔名艾利斯·贝尔(Ellis Bell
职业小说家
诗人
代表作呼啸山庄
父母帕特里克·勃朗特英语Patrick Brontë
玛丽亚·布兰威尔英语Maria Branwell
亲属玛莉亚·勃朗特英语Maria Brontë(姊)
伊丽莎白·勃朗特(姊)
夏洛特·勃朗特(姊)
布兰威尔·勃朗特英语Branwell Brontë(兄)
安妮·勃朗特(妹)

早年生活

编辑
 
1834年其兄布伦威尔所画的勃朗特三姐妹。从左到右:安妮、艾米莉和夏洛特。(布伦威尔原本要把自己画在艾米莉和夏洛特之间,但后来他还是把自己从画面去掉了。)

艾米莉·勃朗特出生在约克郡靠近布拉德福的索顿,双亲为派翠克·勃朗特英语Patrick Brontë玛丽亚·布兰威尔英语Maria Branwell。艾米莉在勃朗特夫妇六个小孩之中排行第五。在六位小孩之中,艾米莉是夏洛特·勃朗特的妹妹与安妮·勃朗特的姐姐,另外她的上面还有两个姐姐和一位哥哥。而其父亲帕特里克原先则是个爱尔兰牧师。由于派翠克·勃朗特从1819年开始在哈沃斯担任的终身副牧师,于是勃朗特一家在1820年便一同搬到了哈沃斯,而勃朗特三姐妹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培养其文学才华[1]

在艾米莉三岁(即所有兄弟姐妹都未满八岁)时,其母玛丽亚于1821年9月15日因癌症去世[2]。于是,孩子们的阿姨伊丽莎白·布兰威尔(即母亲玛丽亚的姐妹)则来到家中照顾勃朗特家中年纪尚小的孩子。在1824年,比艾米莉年长的姐姐们玛莉亚英语Maria Brontë 、伊丽莎白和夏洛特全被送到位于科恩桥(Cowan Bridge)的女子教会学校。并且,在同年的11月25日,六岁的艾米莉也被短期地送进该所学校学习[3]。在教会学校里,年幼的勃朗特姐妹们不只是遭受虐待,也时常忍受匮乏的生活条件。而在伤寒横扫学校期间,玛莉亚和伊丽莎白皆因伤寒病倒了。由于玛莉亚可能原本早已感染了肺结核,因此当她才因病被送到家里时,便从此长眠于家中,并且没过多久之后,伊丽莎白也相继过世。

于是,对于勃朗特家四个未满十岁的小孩来说,他们痛失了家中三位血亲,即家中年纪最长的三位女性[4]

在年纪最大的女儿们死后,父亲派翠克也在1825年将夏洛特和艾米莉送离学校[5]。而夏洛特坚认学校劣质的环境不只是永久地伤害她自身的体格发育,也使玛莉亚和伊丽莎白死得更快。而往后当夏洛特在创作《简爱》时,她在女子教会学校的经历便成了书中洛伍德学校(Lowood Scool)的写作基础。

从此之后,她们的父亲和阿姨伊丽莎白在家教导剩下的三个姐妹,以及家中唯一的儿子帕特里克·布伦威尔·勃朗特Patrick Branwell Brontë)。而害羞的艾米莉不只是与其兄弟姐妹的关系相当紧密,也极其地热爱动物,并且尤其喜欢与在乡下徘徊的流浪狗做朋友[6]。纵然缺乏常规教育的训练,在家自学的经历使艾米莉与其他兄弟姐妹们可以接触到范围更广的教材。其中她最喜欢的题材有华特·司各特拜伦雪莱和英国南方的杂志Blackwood's Magazine[7]

 
艾米莉写的贡代尔诗篇

帕特里克·布伦威尔有次收到的礼物是一整箱的玩具士兵[8],而家中的孩子们便因受到箱中的玩具的启发,而开始创作故事。在他们创造的世界之中,居住着他们创造的士兵以及英雄,例如威灵顿公爵及他的儿子们(查理斯·威尔士利和亚瑟·威尔士利)。除了作为角色台词的诗有被保留下来之外,在该时期仅有少数的艾米莉作品有留存下来[9][10]

起初,勃朗特家的四个小孩全都一同构思出的故事,皆是发生在一个名为安格利亚(Angria)的世界的故事。然而,在艾米莉十三岁时,她和安妮退出了安格利亚的创作,并开始自行创造一个新岛屿,名为贡代尔(Gondal)。从此,两姊妹也灌注一生的心神,构思出贡代尔世界中的神话及传奇。除了贡代尔的诗和安妮列出的角色和地方名称,其他关于贡代尔的写作大致上并没有被保存下来。而在那些有被保存下来的“日记纸”上,依然可以看到艾米莉在二十几岁时写下,在贡代尔世界近期发生的事件。他们所创造出的贡代尔的英雄们也往往类似于苏格兰高地人的形象,即一种英国版的“高贵野蛮人”,而该词意指浪漫的法外之徒可以比文明地的长住者更高贵、热情及勇敢[11]。在勃朗特小孩们的青少年时期的作品之中,也多处可见到这样类似于浪漫主义及高贵野蛮人的主题。其中值得注意地是,在布伦威尔所著的《派西‧亚历山大的一生(The Life of Alexander Percy)》之中,便有针对投注所有、不向死亡妥协、最终自我毁灭的恋情之描写,而该作也普遍被认为启发了《呼啸山庄》的诞生[12]

十七岁的时候,艾米莉去一所女子学校(Roe Head Girls' School),夏洛特也在那边当老师,但过不久艾米莉就因为过度想家而离开。夏洛特后来声明,“艾米莉鼻孔吸的是自由的气息,没有了自由她就会消失。离开家到学校,她就得脱离原有安静、隐居,同时不受拘束、朴实自然的生活形式,到一个受纪律控制的日常(就算是善意的),也正是她无法忍受的。我打从心底的认为,再待下去她就会死。艾米莉必须回家,回家这项信念也才能召唤了她内心深处的声音。”[13],后来艾米莉回到家,安妮取代了她的位置[14]。这时女孩们的目标就是受到足够的教育,好可以开设一间她们自己小学校。

成年

编辑
 
康斯坦丁·黑格尔--夏洛特和艾米莉在布鲁塞尔的老师,为1865年的银版摄影相片。

1838年9月,艾米莉20岁的时候,她开始在位于哈利法克斯的学校(Law Hill School)当老师[15],但后来她的身体承受不住一天17小时的工作时数和压力[16],在1839年4月她就回家了。后来她待在家中,处理煮饭、烫衣和打扫之类的家务工作。她还在家透过书本自学德文,还有练习钢琴。[17]

1842年,艾米莉陪同她姐姐夏洛特去位于布鲁塞尔得一所私立学校,为康斯坦丁·黑格尔(-Constantin Héger-)开的一间女子学院。她们计划要在这段时间补好她们的法文德文预先为她们要开学校这件事做准备。在这段时间,艾米莉有9篇法文写成的文章被保存至今,黑格尔似乎也被艾米莉刻画人物内在所拥有的力度所震惊,如下断言:

她本来该是一个男人--一个伟大的航行者。以她内心强而有力的逻辑思维,从古老智慧中发掘出全新领域。而她内在的傲慢、专横也不会因为对手和困难而退却,以一种不留后路的姿态,拥抱生命。然而她拥有的逻辑思维,辩论和思考的能力,鲜少男人可以匹配,更何况是女人...这项天赋的另一面却是她的固执与顽强,这些特质完成她许多混屯、愚蠢的动机和愿望,或她自认为的正义。[18]

两个姊妹专心致力于学业,学期末的时候她们法文有很高的进步,让黑格尔的太太甚至牺牲掉原本英文的教师,写了一个计划让两姊妹在这学校再待半年。根据夏洛特的说法,她可以取代英文教师的位子,只要等艾米莉在钢琴上有足够的造诣,同一时间她也可以胜任音乐老师的工作[19]。但是她们因为阿姨伊丽莎白·布伦威尔的病逝,而回到哈瓦尔斯(Haworth)。她们试着在直接在家中开学校,但最后却没有办法招到遥远、偏僻区域的学生前来。

1844年,艾米莉总整理她过去完成的所有诗,把它们重新誊写进两本笔记。有的被标签是“贡代尔的诗”,但其他并没有被标签任何名称。有些学者像费尼·罗切福德(Fannie Ratchford)和德瑞克·罗派(Derek Roper)尝试用这些诗拼凑出贡代尔的故事线还有年代顺序[20][21]。在1845年的秋天,夏洛特发现了笔记本,并坚持要出版这些诗,艾米莉为侵犯她的隐私这件事大发雷霆,便拒绝了。后来事情有所缓和是因为安妮拿出她的手稿,并向夏洛特吐露她也同样私底下秘密的创作诗。同样作为贡代尔故事的合著者,安妮和艾米莉后来习惯念出自己贡代尔的诗给对方听,而且为了保有她们的隐私,这件事夏洛特并不能参与[22]。在这个时期,艾米莉写出她其中最有名的诗“不懦弱的灵魂是我(的)”(原文:No coward soul is mine),这大概是艾米莉对侵犯隐私那事件的答案,也是她从她个人转变成一位出版作者的过程[23]。尽管夏洛特后来宣称,这不会是她的最后一首诗。[24]

1846年,姊妹们以《库瑞尔、艾利斯、阿克顿·贝尔的诗》联合出版诗集。为了保持她们的第一印象,勃朗特姊妹采用男性化的假名出版,只保留名字的第一个字母:夏洛特是“库瑞尔·贝尔”(-Currer Bell-),艾米莉是“艾利斯·贝尔”(-Ellis Bell-),安妮是“阿克顿·贝尔”(-Acton Bell-)。[25]夏洛特曾写进“谈及艾利斯、阿克顿·贝尔的传记”,她们“暧昧的选择”,还有“我们因为宗教信仰的顾忌,假定基督徒的名字最好是阳刚、男性化的,同时我们也不想表明我们是女人,因为...我们有个模糊的印象,女作家很容易被带有偏见的眼光看待。”。夏洛特贡献了19首诗,安妮和艾米莉各贡献了21首诗[26]。但是出版好几个月后,姊妹们被告知只卖出了两本[27],不过她们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志(两位读者中,其中一为被这本诗集打动到和她们要了签名)[28][29]文学协会评论(Athenaeum reviewer )赞扬艾利斯·贝尔的诗所拥有的韵律和力量,赞美他的诗是诗集里最好的:“艾利斯拥有美好、古怪又有趣的心灵,有股显著的力量可以带他飞至,此地无法到达的高处。”,鉴定评论(Critic reviewer)点出“她之所以能比这个功利主义时代的大多人更有天分,是因为她舍身奉献于更高的才智与知性”[30]

人物性格

编辑
 
帕特里克·布伦威尔大概于1833年完成。一幅饱受争议的画,资料来源不一致的指向这幅画可能是艾米莉亦或是安妮。

艾米莉·勃朗特一直被认为是神秘的人物。她非常考验传记作家们,缘由于她孤独和孤僻的天性[31],所以与她相关的资料相当稀少[32]。艾米莉除了家人之外,在外面没有结交任何朋友[33],她最亲近的朋友就是其妹妹安妮。她们分享她们创造的幻想王国--贡代尔,根据夏洛特的朋友艾伦·拿西(-Ellen Nussey-)形容,在小的时候,“她们像极了双胞胎”,“不可分开同伴”、“她们有非常紧密的共鸣,没有被介入的余地”[34][35]。1845年,安妮带艾米莉造访,五年间她当家庭教师时去过并且喜爱的地方。原本要去斯卡布罗的计划落空了,后来改成去约克,安妮带着艾米莉去看约克大教堂,旅行期间艾米莉和安妮揣测贡代尔里一些角色的行为动机[36]

夏洛特·勃朗特被认为是艾米莉最早的资料来源。作为她的大姐,也曾在艾米莉死后写过关于她公开的短文,但夏洛特并不中立。史提维·戴维斯(-Stevie Davies-)相信夏洛特在事后的写作里刻意的掩饰一些事实,因为她自己也惊讶于艾米莉的总总,甚至可能质疑她妹妹的精神状况。艾米莉死后,夏洛特改写她的角色、历史和诗为更容易被接纳的版本(不管是对她来说,还是一般中产阶级的读者)[37]。根据卢卡斯塔·米勒(-Lucasta Miller-)对勃朗特家族身评的分析,“夏洛特是艾米莉的第一个袒护者”[38]。在1850年呼啸山庄第二个版本的序言,夏洛特写到:

我妹妹生性离群索居,环境条件也助长了她孤僻的倾向。除了去教堂和到丘陵散步,她几乎很少踏出家门口。除了少数的例外,就算她感觉到周遭的人是亲切、和蔼的,她不会想要与他们交流,也不会想要经历与他们的相处过程。但是她很了解那些人:她知道他们处理事情的方式、他们的语言和他们的家庭故事,她也可以很有兴趣的聆听他们的事迹,甚至她自己也可以很钜细靡遗、很有画面又很准确的叙述他们的故事。但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她就会变得沉默寡言。 [39]

艾米莉不善交际与非常害羞内向的天性,在往后被记录非常多次[40][41][42]。根据诺玛·奎恩多(-Norma Crandall-)写,她“人性中温暖、关怀的面向”,“通常只在她深爱的大自然和动物面前显露”[43]。文学报导(-Literary news (1883)-)有类似的描述,“(艾米莉)喜爱庄重、严肃的荒野,还爱所有野性、自由的生物和事物”[44],评论家们也证实她对荒野的爱很明白的表露在《呼啸山庄》里[45]。许多年过后,艾米莉喜爱的自然常被记录在一些小短文里,在一篇1899年12月31日的报纸,给了一个很平易近人的记录“(艾米莉)与鸟和野兽有亲密的关系,她散步的时候时常跟随着雏鸟和掌中的幼兔,她轻轻地对它们说话,她非常确定,它们一定听得懂”。这篇短文还连结到下文:

有一次她被一只狗咬了。她本来要喂它喝水,结果那只狗情绪不稳定的追逐她。那只狗非常疯狂,但她没有对任何人提起,她用火烧剑叶兰,消毒被撕裂的伤口一直到骨头。这件事都没有人知道,直到几个礼拜后留下的的红色伤疤被意外的发现,附有同情的问候才带来了事情的原委。[46]

一篇1886年的报纸(-Queens of Literature of the Victorian Era-),艾娃希望以“胆怯与斯巴达式刚勇的特殊混合体”总结艾米莉的人物性格,“她极度的害羞,但物理上却不畏惧地令人出乎别人意料。她热爱的少数的几个人,都是拥有热情可以自我牺牲、奉献心怀的人,面对其他没有这项特点的人,她还是理解且原谅的。但一旦面对是她认为的责任,她会用保持一种最刻苦、坚忍不拔的心态看待自己,一刻都不允许偏离了轨道”[47]

 
1874年《呼啸山庄》原来版本的封面

《呼啸山庄》

编辑

主条目:呼啸山庄

1847年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在伦敦首次出版,分成上、下两册和安妮·勃朗特的《阿格尼丝·格雷》,作者名称是以艾利斯、阿克顿·贝尔为笔名,三册一起出版。直到1850年,艾米莉真正的名字才被公开印刷在《呼啸山庄》普遍的版本上[48]。它崭新的小说架构也使当时的评论家感到困惑。

《呼啸山庄》的暴力与热情使维多利亚时代的读者和当时评论家以为这本书是男人写的[49]。根据茱丽叶·格登纳(-Juliet Gardiner-)形容,“对两性热情与力量生动的刻画,还有其语言与想像力所企及的震撼,同时困惑、震惊了评论家”[50]。尽管这本书最初出现的时候,评价是好坏参半的,通常都是针对书里无视道德的热情的片段被批评。不过随着时间推进,这本小说最后成了英语文学经典[51]

虽然有一封来自她出版者的信,显示艾米莉即将开始写她的第二本小说,但到目前为止完全找不到第二本小说的手稿。如果手稿真的存在的话,在艾米莉生病无法创作的期间,可能要不是被她自己,就是被其他勃朗特家族的成员销毁那些手稿。不过有另一个可能性较低的猜测,也许那封信是写给,已经写第二本小说《荒野庄园的房客》的安妮·勃朗特[52]

天才早逝

编辑

艾米莉身体因为当地严酷的气候和不卫生的家庭环境而越显衰弱[53],当地的水源被教堂旁墓园的流水污染。其兄帕特里克·布伦威尔突然间死于1848年9月24日。在丧礼的一个礼拜过后,艾米莉得了相当严重的感冒,随后蔓延至肺部的发炎,最后成了肺结核[54]。她的身体状况持续的走下坡,但她拒绝任何药物的介入和治疗建议,说她自己“不需要有毒的医生”靠近她[55]。1848年12月19日的一日早晨,夏洛特对艾米莉身体的忧虑,并写到:

她日渐虚弱,医生建议的做法,说的太过于模菱两可--他给了她不会服用的药。我从来没过过如此黑暗的时刻--我向神祷告支援我们全部。[56]

当日下午,艾米莉病情更加严重,她只能在喘息中轻声细语。她最后用能听得见的音量对夏洛特说:“如果你叫医生来,我现在就看医生”[57],但是太晚了,她在当天下午大概两点左右去世。根据艾米莉早期的传记家玛莉‧罗宾森,“事发当时,她正坐在沙发上”[58]。不过不管如何,夏洛特的一封写给威廉‧史密斯‧威廉斯的信提到,艾米莉的狗当时躺在她死去时的床铺旁边,让这一幕看起来很不真实[59]

艾米莉紧接着其兄布伦威尔不到3个月的时间相继过世。让他们家里的女仆玛莎‧布朗声称“勃朗特小姐是因为对哥哥的爱,伤心而死的”[60]。艾米莉死的时候瘦到她的棺材才16英寸宽。雕刻棺材的工匠说他从未为成人做这么窄的棺材[61]。她最后葬进了英格兰西约克郡哈瓦尔斯的圣米伽勒教堂。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出版没多久后,以30的年龄过世。她一生都不知道,她生前唯一一部小说所带来巨大的名声。

大众文化

编辑

比起他的姊妹,艾米莉·勃朗特被认为是一位典型的只发出了短暂光芒的天才型作家。但是有关艾米莉的大众作品并不常见。

在1967年由法国导演让-吕克·高达执导的电影《周末》(法语Le weekend)中,艾米莉·勃朗特出现在其中一个场景中,并且扮演一个指引方向的角色。

作品

编辑
  • 1846年:《库瑞尔、艾利斯与阿克顿·贝尔的诗集》(Poems by Currer, Ellis and Acton Bell):由勃朗特三姐妹联合出版。
  • 1910年:《贡代尔诗篇》(Gondal Poems):描述了一位贡代尔(位于太平洋上的虚拟国度)的公主一步步成为女皇的传奇故事,在艾米莉死后才出版,不是足本,直到1938年才出版足本。

小说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Fraser, The Brontës, p. 16
  2. ^ Fraser, The Brontës, p. 28
  3. ^ Fraser, The Brontës, p. 35
  4. ^ Fraser, The Brontës, p. 31
  5. ^ Fraser, Charlotte Bronte: A Writer's Life, pp. 12–13
  6. ^ Paddock & Rollyson The Brontës A to Z p. 20.
  7. ^ Fraser, The Brontës, pp. 44–45
  8. ^ Richard E. Mezo, A Student's Guide to Wuthering Heights by Emily Brontë (2002), p. 1
  9. ^ The Brontës' Web of Childhood, by Fannie Ratchford, 1941
  10. ^ An analysis of Emily's use of paracosm play as a response to the deaths of her sisters is found in Delmont C. Morrison's Memories of Loss and Dreams of Perfection (Baywood, 2005), ISBN 0-89503-309-7.
  11. ^ Austin, Linda (Summer 2002). "Emily Brontë's Homesickness". Victorian Studies. 44 (4): 573–596. PMID 12751528
  12. ^ Paddock & Rollyson The Brontës A to Z p. 199.
  13. ^ Gaskell, The Life of Charlotte Brontë, p. 149
  14. ^ Fraser, The Brontës, p. 84
  15. ^ Vine, Emily Brontë (1998), p. 11
  16. ^ Christine L. Krueger, Encyclopedia of British writers, 19th century (2009), p. 41
  17. ^ Robert K. Wallace (2008). Emily Brontë and Beethoven: Romantic Equilibrium in Fiction and Music.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p. 223.
  18. ^ Constantin Héger, 1842, referring to Emily Brontë, as quoted in 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Novel in English (2011), Volume 3, p. 208
  19. ^ Norma Crandall (1957). Emily Brontë, a Psychological Portrait. R. R. Smith Publisher. p. 85.
  20. ^ Fannie Ratchford, ed., Gondal's Quee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55. ISBN 0-292-72711-9.
  21. ^ Derek Roper, ed., The Poems of Emily Brontë.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ISBN 0-19-812641-7.
  22. ^ Harrison, David W (2003). The Brontes of Haworth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rafford Publishing. p. 47. ISBN 978-1-55369-809-8.
  23. ^ Meredith L. McGill (2008). The Traffic in Poems: Nineteenth-century Poetry and Transatlantic Exchange.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p. 240.
  24. ^ Brontë, Emily Jane (1938). Helen Brown and Joan Mott, ed. Gondal Poems. Oxford: The Shakespeare Head Press. pp. 5–8.
  25. ^ Encyclopedia of British writers, 19th century (2009), p. 41
  26. ^ Gaskell, The life of Charlotte Brontë (1857), p. 335
  27. ^ Winifred Gérin, Charlotte Brontë: the evolution of genius (1969), p. 322
  28. ^ Margot Peters, Unquiet Soul: A Biography of Charlotte Brontë (1976), p. 219
  29. ^ In the footsteps of the Brontës (1895), p. 306
  30. ^ The poems of Emily Jane Brontë and Anne Brontë (1932), p. 102
  31. ^  U. C. Knoepflmacher, Emily Brontë: Wuthering Heights (1989), p. 112
  32. ^ Lorna Sage The Cambridge Guide to Women's Writing in English (1999), p. 90
  33. ^ Grace Moore, Wuthering Heights (2012), 'About the author'
  34. ^ Fraser, A Life of Anne Brontë, p. 39
  35. ^ Barker, The Brontës, p. 195
  36. ^ Barker, The Brontës, p. 451
  37. ^ Stevie Davies (1994). Emily Brontë: Heretic. Women's Press. p. 16.
  38. ^ Lucasta Miller (2002). The Brontë Myth. Vintage. pp. 171–174. ISBN 0 09 928714 5.
  39. ^ Editor's Preface to the Second Edition of Wuthering Heights, by Charlotte Brontë, 1850.
  40. ^  The Ladies' Repository, February, 1861.
  41. ^ Alexander, Sellars, The Art of the Brontës (1995), p. 100
  42. ^ Gérin, Emily Brontë: a biography, p. 196
  43. ^ Norma Crandall, Emily Brontë: a psychological portrait (1957), p. 81
  44. ^  Pylodet, Leypoldt, Literary news (1883) Volume 4, p. 152
  45. ^ Brontë Society, The Brontës Then and Now (1947), p. 31
  46. ^ The Record-Union,"Sacramento",31 December 1899.
  47. ^ Eva Hope, Queens of Literature of the Victorian Era (1886), p. 168
  48. ^ Richard E. Mezo, A Student's Guide to Wuthering Heights by Emily Brontë (2002), p. 2
  49. ^  Carter, McRae, The Routledge History of Literature in English: Britain and Ireland (2001), p. 240
  50. ^ Juliet Gardiner, The History today who's who in British history (2000), p. 109
  51. ^ Wuthering Heights, Mobi Classics (2009)
  52. ^ The letters of Charlotte Brontë (1995), edited by Margaret Smith, Volume Two 1848–1851, p. 27
  53. ^ Gaskell, The Life of Charlotte Brontë, pp. 47-48
  54. ^ Benvenuto, Emily Brontë, p. 24
  55. ^  Fraser, "Charlotte Brontë: A Writer's Life", 316
  56. ^ Gaskell, The Life of Charlotte Brontë, pp. 67
  57. ^ Gaskell, The Life of Charlotte Brontë, pp. 68
  58. ^ Robinson, Emily Brontë, p. 308
  59. ^  Barker, The Brontës, p. 576
  60. ^ Gérin, Emily Brontë: a biography, p. 242
  61. ^  Vine, Emily Brontë (1998), p. 20
  • Emily Bronte, Richard Benvenuto, 1982, Boston: Twayne Publishers
  • Emily Jane Bronte:The Complete Poems, 1992, Penguin Books

延伸阅读

编辑
  • Emily Brontë, Charles Simpson
  • In the Footsteps of the Brontës, Ellis Chadwick
  • The Oxford Reader's Companion to the Brontës, Christine Alexander & Margaret Smith
  • Literature and Evil, Georges Bataille
  • The Brontë Myth, Lucasta Miller
  • Emily, Daniel Wynne.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