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匏社
(重定向自芋匏社)
茅匏社(大武垅语:Terriverrivang、Terriverrivangan、Terrijverrrijvagangh)又称为茅匏头社、芋匏社、大年㕩、大离蚌[1][2][3],为一大武垅族小部落,原址位于今台南市玉井区九层里芋匏[4]、卓猴社东北方,地狭人少,人数约 20 户[5],风俗与卓猴社相同[3]。
翁佳音(2015)认为荷兰文献中所记的 Terriverrivang(或 Terriverrivangan、Terrijverrrijvagangh)即为茅匏社,亦为诸罗县志(1717)与台海使槎录(1722)所记之大离蚌、大年㕩,位于目加溜湾社与大武垅社半路平地。[6]
文献记载
编辑不同文献对茅匏社的记名如下:
文献 | 作者 | 年代 | 社名 |
---|---|---|---|
热兰遮城日志 | - | 1629-1662 | Terriverrivang |
揆一长官巴城总督信函 | Frederick Coyett | 1636 | Terriverrivangan |
诸罗县志 | 周锺瑄 | 1717 | 茅匏社、大离蚌 |
台海使槎录 | 黄叔璥 | 1722 | 茅匏头社、大年㕩 |
雍正台湾舆图 | 1727 | 芋匏社 | |
重修台湾县志 | 王必昌 | 1752 | 芋匏社 |
台湾地名研究 | 安倍明义 | 1935 | 芋匏社(新化郡山上庄大社) |
1650年代末,部分大武垅社族人分别被劝令下山,迁居至台南白河、东山一带的哆啰啯社(Dorcko),后来成为清代登录于志册上的“大武垅派社”,包括茅匏与噍吧哖两社族人亦奉命迁居至目加溜湾社,但下山居住的大武垅族人多少有适应不良的问题。[6]
康熙56年(1717)编著的《诸罗县志》记载茅匏等社“磴道峻折,溪涧深阻。番矬健嗜杀,虽内附,罕与诸番接,种山、射生以食”,显示该社位处偏远,习性好斗,生活原始,且少与其他社人往来[7],和礁吧哖、木冈、内幽等社同附入合征在大武垅社内。[8]
参考资料
编辑- ^ 周锺瑄(1717)。《诸罗县志》。
- ^ 黄叔璥(1722)。《台海使槎录》。
- ^ 3.0 3.1 王必昌(1752)。《重修台湾县志》。
- ^ 许晋彰(2015)。《南瀛平埔族夜祭暨相关活动之研究》。台南:国立台南大学。
- ^ 康培德(2016)。《殖民想像与地方流变:荷兰东印度公司与台湾原住民》。新北:联经出版公司。
- ^ 6.0 6.1 翁佳音. 初次噍吧哖事件──文獻再解析的必要. 原住民族委员会. 2015-08-22 [2020-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3) (中文).
- ^ 沈恒伃. 岸裡社. 文化部《台湾大百科全书》. 2009-09-09 [2020-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8) (中文).
- ^ 李瑞琳. 由《熱蘭遮城日誌》記載的Lassong-or社試論沙阿魯阿群. 文化部《台湾社区通》. 2014-06-10 [2020-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1)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