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湖区城市群

五大湖区城市群(英语:Great Lakes Megalopolis)是由一群位于北美洲,围绕五大湖区的城市群。这些城市主要位于美国中西部加拿大南安大略,以及宾夕法尼亚州纽约州魁北克。这个地区延伸自密尔沃基芝加哥走廊至底特律多伦多走廊,并且包括布法罗辛辛那提克利夫兰哥伦布代顿伊利大急流城印第安纳波利斯路易维尔渥太华阔德城罗切斯特以及托莱多,并直抵匹兹堡堪萨斯城。据统计,该地区的人口为59,144,461人,并预计会于2025年上升至6,500万人。截至2012年,五大湖区城市群的最大城市为芝加哥,而增长速度最快的城市则为多伦多。多伦多亦是城市群第二大城市。[2][3]

五大湖区城市群
美国及加拿大大都市圈
芝加哥
芝加哥
多伦多
多伦多
底特律
底特律
坐标:41°N 85°W / 41°N 85°W / 41; -85
国家 美国
 加拿大
 伊利诺伊州
 印第安纳州
 艾奥瓦州
 堪萨斯州
 肯塔基州
 密歇根州
 明尼苏达州
 密苏里州
 纽约州
 俄亥俄州
 宾夕法尼亚州
 西弗吉尼亚州
 威斯康星州
 安大略省
 魁北克省
人口
 • 总计85,011,531[1]
五大湖区城市群

概念历史 编辑

 
美国的新兴大都市圈地图

五大湖区城市群在西欧国家以芝-匹城市带(法语:ChiPitts)而闻名,这一概念源自1961年法国地理学让·戈特曼在《城市带:城市化的美国东北海岸》(Megalopolis: The Urbanized Northeastern Seaboard of the United States)的说法,他将将五大湖区城市群描述为一个新兴的特大城市群。作者还设想了美国城市群的发展:波士顿华盛顿特区波士顿-华盛顿城市带、从芝加哥匹兹堡的芝-匹城市带,以及旧金山-圣迭戈城市带[4]

于1965年,赫尔曼·卡恩猜测了未来三个特大城市群于2000年的情况[5]。于1960年代至1970年代期间,由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康斯坦丁·度萨迪写作的书、研究和报告,均指出五大湖区城市群拥有增长潜力。[6]度萨迪亦指出底特律是城市群的心脏地带。[6]

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的大都会研究所指出五大湖区城市群的发展“超越其他大都市带”,并将之归纳为美国十个主要城市群的其中之一[7]。人们预测未来几十年的全国一半的人口增长和三分之二的经济增长都依靠五大湖区城市群。而美国2050项目亦将五大湖区城市群归纳为美国十一个主要城市群的其中之一。[2][A]

经济 编辑

若把五大湖地区看作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系,它将会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该地区生产总值达4.5万亿美元,与日本大致相当。。五大湖拥有全世界五分之一的地表淡水,而其湖岸线总长度为10,210英里(17,017公里)。每年在大湖区上运送的货物都超过200万吨。[8][9][10][11][12][13]

旅游业亦是五大湖地区其中一个重要的经济因素。其中的大湖巡航联盟更向客船提供由美加联合企业拥有的港口,以及航过圣劳伦斯航道的权利。[14]

交通 编辑

芝加哥-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走廊

这条走廊占据了大都市的西北边缘。 它占据了伊利诺伊州北部、威斯康星州南部和明尼苏达州东部的部分地区。94号州际公路和美铁帝国建设者号连结这一走廊。

芝加哥-圣路易走廊

55号州际公路、美铁林肯号得州之鹰号伊利诺伊人号及伊利诺伊水道将这一走廊连结起来,著名的66号公路亦经过这一走廊。

芝加哥-印第安纳波利斯-辛辛那提走廊

65号州际公路从芝加哥地区向东南延伸至印第安纳波利斯74号州际公路从那里穿过辛辛那提。 美铁红雀号国会特快号将这一走廊连结起来。

芝加哥-布法罗-罗彻斯特走廊

90号州际公路美铁湖滨特快大致平行穿过大都市的核心区域,从芝加哥到克利夫兰,途经印第安纳州南本德和俄亥俄州托莱多,然后进入包括纽约州布法罗和罗切斯特在内的东部边缘地区。 美铁还有一条从克利夫兰到匹兹堡的客运铁路线,与76号州际公路大致平行。主要水路偏离从芝加哥到底特律的陆路以北。 它沿密歇根湖向北,向东穿过麦基诺水道,然后向南沿休伦湖、圣克莱尔河和圣克莱尔湖到达底特律河。

芝加哥-底特律走廊

94号州际公路比90号州际公路更靠北,穿过芝加哥以东的大都市核心区。它从那里延伸到温莎-魁北克城市走廊的西端,途径卡拉马祖、安阿伯、底特律和休伦港。这条州际高速公路也与美铁蓝水号狼獾号平行。

温莎-魁北克走廊

温莎-魁北克市走廊位于五大湖区大都市的东北边缘。 更广泛的特大区域的整个加拿大部分有时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特大城市。 主要高速公路包括安大略省的高速401和417,它们分别与魁北克省的高速20和高速40相连。

人口中心 编辑

排名 地区 州份/
照片 CSA/CMA
2009年人口统计
2025年
人口估计[15][16][17]
2009年-2025年
人口上升估计
1 芝加哥 伊利诺伊州   9,804,845 10,935,100 1,130,255
2 多伦多 安大略省   5,741,400 7,408,000 1,666,600
3 底特律 密歇根州   5,327,764 6,191,000 863,236
4 蒙特利尔 魁北克省   3,859,300 4,246,931 387,631
5 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都会区 明尼苏达州-威斯康星州   3,604,460 4,031,000 426,540
6 圣路易斯 密苏里州   2,892,874 3,049,000 156,126
7 克利夫兰 俄亥俄州   2,891,988 3,172,000 280,012
8 匹兹堡 宾夕法尼亚州   2,445,117 2,868,818 367,299
9 辛辛那提 俄亥俄州   2,214,954 2,448,000 233,046
10 印第安纳波利斯 印地安纳州   2,064,870 2,406,000 341,130
11 堪萨斯城 密苏里州   2,035,334 2,035,334 0
12 哥伦布 俄亥俄州   2,031,229 2,446,450 415,221
13 密尔沃基 威斯康星州   1,760,268 1,913,000 157,732
14 渥太华 - 加蒂诺 安大略省-魁北克省   1,451,415 1,596,556 145,141
15 路易维尔 肯塔基州   1,395,634 1,602,456 206,822
16 大急流城 密歇根州   1,327,366 1,530,000 202,634
17 布法罗 纽约州   1,203,493 1,040,400 -163,093
18 罗切斯特 纽约州   1,149,653 1,078,600 -71,053
19 代顿 俄亥俄州   1,066,261 1,066,261 0
20 哈密尔顿 安大略省   740,200 954,858 214,658
21 托莱多 俄亥俄州   672,220 672,220 0
22 麦迪逊 威斯康星州   628,947 820,483 191,563
23 兰辛 密歇根州   523,609 547,325 23,716
24 滑铁卢区 安大略省   492,400 635,196 142,796
25 伦敦 安大略省   492,200 634,938 142,738
26 罗克福德 伊利诺伊州   455,595 499,400 43,805
27 韦恩堡 印地安纳州   414,315 414,315 0
28 尼亚加拉区 安大略省   404,400 521,676 117,276
29 阔德城 伊利诺伊州-爱阿华州   379,690 405,892 26,202
30 奥沙华 安大略省   356,177 419,067 62,890
31 温莎 安大略省   330,900 426,861 95,961
32 伊利 宾夕法尼亚州   280,985 N/A N/A
五大湖区城市群主要城市 美国─加拿大   59 ,781,623 65 ,735, 336 6 ,234, 698

参考 编辑

  1. ^ Great Lakes States 2020. [2020-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2). 
  2. ^ 2.0 2.1 America 2050: Megaregions: Great Lak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gional Plan Association.
  3. ^ Regional Plan Association (2008). America 2050: An Infrastructure Vision for 21st Century America. New York, NY: 区域规划协会
  4. ^ Megalopolis: The Urbanized Northeastern Seaboard of the United States Jean Gottmann
  5. ^ Bell, Daniel; Stephen Richards Graubard. Toward the year 2000: work in progress. MIT Press. 1997: 87. ISBN 0-262-52237-3. 
  6. ^ 6.0 6.1 Cities: Capital for the New Megalopoli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ime magazine, November 4, 1966. Retrieved on July 16, 2010.
  7. ^ MegaCensusReport.indd (PDF). [2012-12-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03-27). 
  8. ^ About Our Great Lakes -Great Lakes Basin Facts- NOAA Great Lake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ab (GLERL). Glerl.noaa.gov. [2012-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8). 
  9. ^ Economy of the Great Lakes Region. Great-lakes.net. 2012-04-13 [2012-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4). 
  10. ^ U.S Army Corps of Engineers (January 2009).Great Lakes Navigation System: Economic Strength to the Na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1. ^ Our lakes fact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OAA.
  12. ^ Economy of the Great Lakes Region. Great-lakes.net. 2012-04-13 [2012-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15). 
  13. ^ U.S Army Corps of Engineers (January 2009).Great Lakes Navigation System: Economic Strength to the Na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4. ^ Great Lakes Cruising Coalition. [2012-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9). 
  15. ^ Federation for American Immigration Reform. [2012-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7). 
  16. ^ Ontario Population Projections Update. [2012-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17. ^ Institut de la statistique Quebec. [2012-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12-07). 

坐标41°N 85°W / 41°N 85°W / 41;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