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蒿
菊科蒿属植物
芦蒿(学名:Artemisia selengensis),又名蒌蒿、水蒿、柳蒿、泥蒿等,中国古书称蘩、蔏、皤蒿、旁勃等[1],菊科蒿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北部,丛生于湖泽江畔。
芦蒿 | |
---|---|
科学分类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菊类植物 Asterids |
目: | 菊目 Asterales |
科: | 菊科 Asteraceae |
属: | 蒿属 Artemisia |
种: | 芦蒿 A. selengensis
|
二名法 | |
Artemisia selengensis |
形态
编辑芦蒿有地下茎,上生须根,入土深15至25厘米,粗1厘米左右,分节,节间长1至2厘米,上有潜伏芽。春季气温达到5摄氏度时,芽萌生,长成直立的地上茎,成株高1米以上,茎粗1至2厘米。叶绿色,其面无毛,背有粉色短密茸毛。叶呈羽状深裂,长10厘米左右,宽5至8厘米,裂片边缘有粗钝锯齿。秋季初期开花,头状花序,结瘦果,黑色无毛。冬季霜后地上部分枯死。
用途
编辑食用
编辑芦蒿的主要用途是作蔬菜,采其嫩茎食用,一般4月至6月应市。中国古籍诗经、左传、尔雅等书中即有记载,其后历朝诗文中亦是常见,以苏轼的“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一句最为有名。
药用
编辑宋朝人用蒌蒿、芦苇的幼芽、大白菜与河豚合烹,据说是可以解河豚的剧毒。[2]
芦蒿营养丰富,每百克嫩茎含有蛋白质3.6克、灰分1.5克、钙730毫克、铁2.9毫克、胡萝卜素1.4毫克、维生素C49毫克、天门冬氨酸20.4毫克、谷氨酸34.3毫克、赖氨酸0.97毫克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也可为药用,其根性凉、味甘,叶性平、味甘。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气味甘无毒,主治五脏邪气、风寒湿痹、 补中益气、长毛发令黑、疗心悬、少食常饥、久服轻身、耳聪目明、不老,去热黄及心痛、治夏日暴水痢、治淋沥疾、利膈开胃、杀河豚鱼毒”(第十五卷草部·白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