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奥普赫伊森拼写系统
范奥普赫伊森拼写系统(荷兰语:Spelling van Ophuijsen)于1901年至1947年间作为印尼语的正写法,由荷兰语正写法扩充而来。在强制推行范奥普赫伊森系统之前,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境内的马来语(今印尼语)是以爪夷文书写的。后于1947年由共和国拼写系统取代。这套系统也被当地印尼华人用于拼写福建话等汉语变体。
历史
编辑此一系统的设计者夏尔·阿德里安·范奥普赫伊森教授是一名荷兰语言学家。他曾在西苏门答腊的武吉丁宜担任教师,后来成为荷兰莱登大学的马来语言学教授。1901年,在两位母语使用者的帮助之下,出版《马来语拼写词汇表》(Kitab Logat Malajoe: Woordenlijst voor Spelling der Maleische Taal);随后于1910年再出版第二本著作《马来语法》(荷兰语:Maleische Spraakkunst;印尼语:Tata Bahasa Melayu)。1983年,后者由T·W·卡米尔(T.W. Kamil)翻译为印尼语版本,并成为印尼马来语拼写和使用的重要指南。
特征
编辑范奥普赫伊森拼写系统是由荷兰语正写法扩充而来,使荷兰殖民当局更容易理解马来语和印尼语的发音。因此,范奥普赫伊森拼写系统使用拉丁字母的荷兰语变体来拼写,这也间接反映了当时的荷兰语音系。以下列举这个拼写系统的一些显著特征:
- 复合字母dj用于拼写[dʒ]发音,例如djari。
- 复合字母tj用于拼写[tʃ]发音,例如tjutji。
- 复合字母j用于拼写[j]发音,例如jang、pajah与sajang等。
- 复合字母nj用于拼写[ɲ]发音,例如njamuk。
- 复合字母sj用于拼写[ʃ]发音,例如sjarat。
- 复合字母ch用于拼写[x]发音,例如achir。
- 复合字母oe用于拼写[u]发音,例如goeroe、itoe与oemoer等。
- 撇号被用来写喉塞音[ʔ]发音,例如ma'moer、'akal、ta'与pa'等。
- 分音符(如ä、ë、ï与ö等)被用来表示一个元音发音为一个完整的音节而不是一个双元音(如ai [ai̯]、au [au̯]与oi [oi̯]等),例如dinamaï(发音如[dinamai],而非[dinamai̯])。
福建话转写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Dari Ejaan van Ophuijsen Hingga EYD (印尼文)
- IPA for Indonesian Language
- Moeliono, et al. (1997). Tata Bahasa Baku: Bahasa Indonesia. Balai Pusta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