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万·蒲宁

俄国作家(1870-1953)
(重定向自蒲宁

伊万·阿列克谢耶维奇·蒲宁俄语Ива́н Алексе́евич Бу́нин ,1870年10月10日—1953年11月8日)是俄国作家,193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伊万·阿列克谢耶维奇·蒲宁
Ива́н Алексе́евич Бу́нин
出生(1870-10-22)1870年10月22日
沙俄沃罗涅什
逝世1953年11月8日(1953岁—11—08)(83岁)
法国巴黎
国籍俄国
体裁小说、诗歌、回忆录、批评、翻译
代表作《乡村》、《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安东诺夫的苹果》、《米佳的爱情》
奖项 诺贝尔文学奖,1933年

签名
伊万·蒲宁

出身于沃罗涅日市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阿历克谢·尼古拉耶维奇·蒲宁是个败家子,贪杯滥赌,将财产挥霍一空,母亲柳德米拉·亚历山德罗夫娜常难过落泪,后来全家被迫迁居到祖父的布蒂尔基田庄,后寄居外祖母的奥勒尔省庄园,蒲宁的童年在宁静的乡村生活度过。1881年蒲宁在叶列茨县贵族男中读书,但中途辍学。由于家庭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蒲宁很早就开始在外工作,他当过校对员、统计员、图书管理员、记者。他在《奥廖尔导报》社时认识一位名叫瓦里娅·帕先科的女孩,相恋两年,最后因女方家长的反对而分手,蒲宁在心灵造成不小的创伤,他的小说大多是悲剧结局。

他曾受教于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等作家,并为高尔基的“知识出版社”撰过稿。1887年开始发表文学著作。1892年出版第一个诗集,1897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1901年发表诗集《落叶》,以祖国及其贫穷的村庄和辽阔的森林为题材,获普希金奖。1920年十月革命后流亡法国。写有近200篇短篇小说。主要作品有诗集《落叶》,短篇小说《三个卢布》、《中暑》、《安东诺夫的苹果》、《松树》、《乌鸦》、《新路》、《巴黎》,中篇小说《乡村》等。1933年以《米佳的爱情》(Mitya's Love)获诺贝尔文学奖[1]。诺贝尔奖获奖原因:“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以继承”。

作品的中译

编辑
  • 1921年9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的《小说月报》第十二卷号外《俄国文学研究》,其中刊发了蒲宁的短篇小说《旧金山来的绅士》,译者是沈泽民
  • 伊万‧布甯等人/著,《伊达》,上海:文化生活,1948年。
  • 一九七九年第三期《外国文艺》戴骢翻译的蒲宁中后期的六篇短篇小说代表作。
  • 诺贝尔文学奖全集编译委员会/编译,《高斯华绥(1932)/布宁(1933(》,台北市:九华文化 1980年。
  • 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外国文艺丛书系列中的《蒲宁短篇小说集》,戴骢翻译。
  • 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了陈馥翻译的《布宁中短篇小说选》
  • 王兆徽/译,《乡村》,台北市:远景,1987年第6版。
  • 1991年,漓江出版社“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系列中蒲宁的一个集子《米佳的爱情》.包括了蒲宁的一百五十余首诗作及十一篇小说。
  • 赵洵/译,《蒲宁抒情诗选》,成都市:四川文艺,1992年。
  • 多人译,《莉卡》,北京市:人民文学,1995年。
  • 冯玉律/译,《耶利哥的玫瑰》,台北市:小知堂,2001年。
  • 2001年,上海文艺出版了蒲宁的游记随笔选集《耶利哥的玫瑰》,译者为冯玉律。
  • 2002年,东方出版社出版了《蒲宁回忆录》,李辉凡译,根据莫斯科作家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该死的日子》一书译出的。俄文原书由日记(1917-1918年日记“该死的日子”)、回忆录、文章三部分组成。“该死的日子”这一部分因为言词过于激烈、露骨地诅咒二月革命后的俄国社会,中译本没有收入,并且在收入的有些文章中体现蒲宁对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极端敌视态度的个别词句也进行了删除。
  • 戴骢/译,《蒲宁文集》(全五册),合肥市:安徽文艺,2005年。
  • 杨镕光、韩馥竹/译,《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
  • 鄢定嘉/译,《幽暗的林荫道:爱情、幸福的闪光》,台北市:远流,2006年。
  • 冯玉律、冯春/译,《幽暗的林荫小径》,上海:上海译文,2007年。
  • 靳戈/译,《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
  • 李辉凡、李丝雨/译,《蒲宁回忆录》,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24年。相较于2002年版,补译了“该死的日子”,使全书成为完整、翔实的版本。

参考资料

编辑
  1. ^ 诺奖开奖!她和他. 人民网.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