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哥萨克
西伯利亚哥萨克(俄语:Сибирски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Sibirskiye Kazach'ye Voysko)是俄罗斯帝国的哥萨克军团之一,成立于16世纪晚期,为跟随叶尔马克征服西伯利亚汗国的哥萨克及其后人。事实上,最早定居在西伯利亚的俄罗斯开拓者,尤其是官兵大多被统称为哥萨克,然而这些移民大多来自俄罗斯西北部,与传统的顿河哥萨克或札波罗热哥萨克关系不深。
历史
编辑西伯利亚哥萨克军团成立于1582年,历史仅次于顿河军团与札波罗热哥萨克,总部位于鄂木斯克。军团往后下分三个分部,分别设于科克契塔夫、鄂木斯克、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48个哥萨克村统辖123个聚落。依据1914年的统计,西伯利亚哥萨克的123个聚居点中,有居民298,284人,其中167,985人为军人,95%为俄罗斯人(包含早先被流放至此的瑞典人与波兰人,大多已俄罗斯化),另有少数莫尔多瓦人及鞑靼穆斯林。
在俄国革命之前,西伯利亚哥萨克一向是俄罗斯帝国的重要武力.[1],1801年时,六千名哥萨克分散在西伯利亚的各个定居点与要塞,到了1808年,这些哥萨克被整编为十个骑马步兵团与两个骑炮兵连。[2]日俄战争期间,投入作战的207个俄国骑兵中队中,西伯利亚哥萨克占了相当高的比例,但比起做为正规骑兵使用,西伯利亚哥萨克更类似于骑马步兵。[3]
西伯利亚哥萨克军团于1919年遭到解散,苏维埃政权试图在各个层面上消弭哥萨克的影响力,尽管有些哥萨克单位在1937年之后恢复,但皆非西伯利亚哥萨克。在当下的俄罗斯陆军中,位于东部军区的博尔贾驻有一支以哥萨克为头衔的单位。
人员组成及活动
编辑被政府派去西伯利亚以促进并保护国家利益的雇员当中,下层所有服军役的人就被通称作“哥萨克”,这些军役人员(sluzhilye liudi)和猎商都属于西伯利亚的征服者:除了非正规编成的边境哥萨克,还包括了射手(streltsý)、贵族士官(deti boiarskie)[注 1]以及作为战俘被送到西伯利亚充军的波兰人、立陶宛人和瑞典人。当地方当局不需要边境哥萨克服役的时候,他们可以为自己的利益而去探险和征服新地区。在早期被派去支援哥萨克进行征服的射手,一般都是步兵,受正式指派的官员指挥,人数比一般哥萨克少。贵族士官通常是整个哥萨克部队的军事首领,地位比其他成员的高,这个头衔也会授予一些军役人员作为奖赏[4]。
西伯利亚的哥萨克与猎商一样也充当着毛皮商人,新的哥萨克也会从猎商当中招募,借着军役职务使他们有机会直接接触原住民征收毛皮。常规哥萨克时常人员短缺,于是猎商也常被征召成哥萨克(志愿者)为政府服役,协助征收实物税并参与远征队的讨伐。有时猎商也受哥萨克统领的委托征收实物税,并用沙皇名义征服新的土地[4]。
西伯利亚常备的哥萨克和猎商,在组织和生活方式方面彼此并没有太多区别,他们都会从属于同一指挥下,猎商也会加入同哥萨克队伍相近的武装队伍或称伙件(vatágas)。哥萨克队伍在他们代表法律力量的地方,和猎商队一样会对当局,甚至对于相互队伍间都独立地行使权力,更会私下在队伍中瓜分战利品[4]。
制服
编辑1802年,西伯利亚哥萨克规范了统一的制服,其制服设计源于顿河哥萨克,1812年后小幅修改为偏向传统枪骑兵式的服饰;实际上,西伯利亚哥萨克大多自行准备服装,意味着制服规范并未严格执行。在1880年代之后,西伯利亚哥萨克改以红色为识别色,包含其肩章、帽带、长裤滚边等,制服为仿照草原哥萨克的深绿色,偶尔配戴饰以红巾的羊毛高帽。1909年,哥萨克制服再度改制为与俄国骑兵相同的卡其色,但西伯利亚哥萨克仍旧保留了绿色的马裤与红色滚边。为表彰西伯利亚哥萨克在1812年作战的功绩,他们可以在长矛上饰以彩色三角旗,而这些长矛直到一次大战期间都是他们的正式装备。
注释
编辑- ^ 源自13世纪古罗斯开始,和莫斯科公国治下时,被当局派服军役及文官职务的小地主。
参考
编辑- ^ Siberian Cossacks still excel with spears and sabers. Russia Today. TV-Novosti. 29 December 2010 [29 Nov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 ^ Spring, Laurence. The Cossacks 1799-1815. 2003: 22. ISBN 1-84176-464-7.
- ^ Ivanov, Alexi. The Russo-Japanese War 1904-05. : 17 & 17. ISBN 1-84176-708-5.
- ^ 4.0 4.1 4.2 Raymond H.Fisher, The Russian Fur Trade 1550-1700,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43,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