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奥多·格罗特斯

德裔立陶宛籍光化學家

克里斯蒂安·约翰·迪特里希·西奥多·冯·格罗特斯男爵(德语:Freiherr Christian Johann Dietrich Theodor von Grotthuß,1785年1月20日—1822年3月26日),通称西奥多·格罗特斯(德语:Theodor Grotthuß),是德裔立陶宛化学家。他在1802年首创电解理论,并在1817年制定光化学定律而留名于世。[1]他提出的电解理论咸信是人类对格罗特斯机制英语Grotthuss mechanism的初次描述。[2]

克里斯蒂安·约翰·迪特里希·西奥多·冯·格罗特斯男爵
Freiherr Christian Johann Dietrich Theodor von Grotthuß(德語)
出生(1785-01-20)1785年1月20日
神圣罗马帝国萨克森选侯国莱比锡
逝世1822年3月26日(1822岁—03—26)(37岁)
俄罗斯帝国
居住地立陶宛大公国(后被俄罗斯帝国占领)
国籍立陶宛大公国(出生时)
母校巴黎综合理工学院
知名于透过格罗特斯机制英语Grotthuss mechanism解释电解原理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电解理论光化学定律

生平

编辑
 
质子透过水合氢离子和水分子间的一系列氢键进行转移。

格罗特斯于1785年时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萨克森选侯国莱比锡,他的双亲原本住在立陶宛大公国,之后才搬到莱比锡。他从小便对自然科学感兴趣,先在莱比锡当地学习,之后再进入巴黎综合理工学院读书。有几位知名科学家当时在该校任教,包括安东尼·弗朗索瓦·德·福克罗伊英语Antoine-François de Fourcroy克劳德·贝托莱路易-尼古拉·沃尔克兰等。

由于德法关系日趋紧绷,格罗特斯不得不前往意大利,在那不勒斯住了一年。1800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亚历山德罗·伏特发明电池,为科学家提供实验所需的电力来源,在欧洲各地科学实验室广为使用。当时已发现水、酸与盐溶液产生的电解作用,但尚未有人提出合理的科学解释。格特罗斯积极进行电解实验及解释原理,并在居留意大利期间,于1806年发表相关论文。[1]他首先提出:电荷传输并非透过粒子振动,而是透过化学键的断裂与重组;这是科学家首次正确描述电解质中的电荷传输基本概念,称为“格罗特斯机制”。他对水溶液电荷传输的理论,至今依然有效;当代的“质子跳跃”(英语:Proton hopping)机制便是在“格罗特斯机制”的基础上加以修正改良。[3]

提出电解理论后两年,格罗特斯住在罗马、其他意大利城市与巴黎等城市,最后途经慕尼黑维也纳,回到俄罗斯帝国。1808年起,格罗特斯住在其母亲于立陶宛北部的庄园里,用他搜集到的、有限的研究设备展开电学与光学研究。1822年春季,格罗特斯因健康问题导致的抑郁症自杀身亡。[4]

参见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 Stradins, J. Theodore von Grotthuss, 1785-1822. Gesnerus. 1975, 32 (3–4): 322–8. PMID 1107157 (英语). 
  • Krikštopaitis, Juozas Al. In the Wake of Volta's Challenge: The Electrolysis Theory of Theodor Grotthuss, 1805 (PDF). Volta and the history of electricity.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10-03) (英语). 
  • Ostwald, Wilhelm. Electrochemistry History and Theory 1. Leipzig: Verlag von Veit and Company. 1896. -可参见1980年英译版卷一第296页、第306页至第342页、第344页,由新德里的Amerind Publishing Company出版,N. P. Date翻译。
  • Ronge, Grete: Grotthuß, Theodor Freiherr von. In: Neue Deutsche Biographie (NDB). Band 7. Duncker & Humblot, Berlin 1966, S. 171 f. (德文)
  • Jaselskis, Bruno;Carl Moore;Alfred von Smolink. Theodor von Grotthuss (1785 - 1822)-- A Trail Blazer. Bulletin of History of Chemistry. 2007, 32 (2): 119 – 128 (英语).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de Grotthuss, C.J.T. Sur la décomposition de l'eau et des corps qu'elle tient en dissolution à l'aide de l'électricité galvanique. Ann. Chim. (Paris). 1806, 58: 54–73 (法语). 
  2. ^ Marx, Dominik. Proton Transfer 200 Years after von Grotthuss: Insights from Ab Initio Simulations. ChemPhysChem. 2006, 7 (9): 1848–1870. PMID 16929553. doi:10.1002/cphc.200600128 (英语). 
  3. ^ Cukierman, Samuel. Et tu Grotthuss!.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2006, 1757 (8): 876–878. PMID 16414007. doi:10.1016/j.bbabio.2005.12.001  (法语). 
  4. ^ Morachevskii, A. G. Theodor Grotthuss (to 220th Anniversary of His Birthday. Russian Journal of Applied Chemistry. 2005, 78 (1): 166–168. S2CID 93844869. doi:10.1007/s11167-005-0250-y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