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瀛春(1951年—2013年1月16日),台湾女性传播学者、科普编辑。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校区传播博士,曾任《科学月刊》执行编辑、总编辑,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系教授。曾因核能科技普及的贡献,于2004年获颁全球核能妇女会奖(WiN Award),为该奖项的第八位得奖者、第一位得奖的台湾人。

谢瀛春教授

生平 编辑

谢瀛春1951年11月21日生于台湾桃园,祖籍湖南宁乡。1974年毕业于政大新闻系,1976年取得政大新闻所硕士学位后,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攻读传播博士学位。1984年取得博士学位,回到母校政治大学任教于新闻系[1][2]

1976年6月起谢瀛春加入《科学月刊》担任执行编辑,从此与“科学研究报导”结下不解之缘。1978年5月起改任总编辑,1978年7月因出国留学离职。直到1984年10月,在科学月刊社当时的社长社长周成功邀请下,再度入社担任社务委员及副总编辑,并于次年1985年又回任《科学月刊》总编辑,直到1988年。因为她善于使用浅显易懂的文字,传播核能与科技的知识,让民众深入了解核能;于是在1994年获得核能界女性最高荣誉“全球核能妇女奖(WINAWARD)”[1][2]

2013年1月16日,因癌症病逝于慈济医院,享年62岁。终身奉献于教育工作的她,身后将遗体捐赠辅仁大学医学院,当大体老师[1][2]

学术研究贡献 编辑

谢瀛春就读北一女中时期即对科学产生兴趣,随后就读政治大学攻读新闻系,毕业后正式踏入科学传播研究领域。除了硕、博士论文都以科学传播为主题,她更亲自投身大众传播教育。从1984年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校区取得博士学位后,她便返台在母校政治大学新闻英文、采访写作等普遍传播领域课程,同时也兼授自然科学概论、科学传播专业知识[1]

谢瀛春在他的论文研究中指出“自台湾光复(1945年)迄今,台湾的传媒机构很少重视科普;仅是随新闻事件涉及科学者才报导,很少规划长期系列的科学报导……传媒不关心科普之症结主要在传媒教育及科学教育。”

除了看见她对于科学普及的热诚,也在论文中具体的提出科学传播的研究内涵可分为五项分类,这是在中外文献中首创的观点。

  1. 科学与媒介-侧重于二者的哲学基础、实际表现及彼此关系(如影响科学传播效果)的探讨。
  2. 科学作者(包括科学新闻记者):探讨其背景、训练、工作表现、对科学之认知等问题。
  3. 科学写作(包括对一般读者及具科技专业知识的读者):严格而言,应分为通俗科学写作及技术写作,探讨写作技巧之磨练及科学或技术知识之表达等。
  4. 科学消息之传播:侧重于以传播理论的观点,探讨有效的科学消息之流传,包括消息内容及来源、传播通道、传播媒介、阅听人以及效果评估等。
  5. 科学家:侧重于科学家的人文精神、习性、传播能力(沟通技巧)及科学界次文化等的了解[3]

科学普及贡献 编辑

科学界领域对非专业者而言通常难以理解,谢瀛春因高中时期开始对科学产生兴趣,虽然大学与出国留学是攻读新闻与大众传播专业,不过出社会后用其专业去报导喜爱的科学,树立了台湾科学报导的精神与方法,尤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去报导科学最为人所知。

谢瀛春两度为《科学月刊》服务,总共约六年;也在周成功创办的《科技报导》工作过。在科学月刊期间,就她特殊的新闻学专业背景,规划出“每月针对一个主题深入采访并写成报导”的方式,以浅显易懂的文字传播科技知识。在当时的科普界,是少数以文科背景担任科普作家的特例。而后更以非核能工作者的立场,致力于传播核能知识与科技,改变民众对于核能的认知,因此在2004年获得核能界女性最高荣誉“全球核能妇女奖(WINAWARD)”。

1988年的7月,《科学月刊》刊出“科学传播”专辑为其在该月刊的结束作品。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永懷謝瀛春老師. 国立政治大学传播学院. [2016-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0) (中文(台湾)). 
  2. ^ 2.0 2.1 2.2 刘源俊. 懷念謝瀛春編輯 科學月刊. 2013-05-01 [2016-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0) (中文(台湾)). 
  3. ^ 谢瀛春. 從科學傳播理論的角度-談臺灣的科普困境. 第十三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首届两岸四地科普论坛. [2016-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1)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