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希纳颜色效应

费希纳颜色效应是一个在观察某些快速变化或移动的黑白图案时会看到的颜色错觉。这个现象也被称为图案所引起的闪烁颜色pattern induced flicker colors (PIFCs)。这种效果最常通过本纳姆陀螺(也称为本纳姆圆盘)这样的装置来演示。当陀螺旋转时,在圆盘上的不同位置可以看到浅色弧线。当闪光灯设置为某些临界速度时,也可以看到这种现象。旋转的风扇叶片,尤其是铝制的叶片,也可以产生费希纳颜色效应。随着风扇加速或减速,颜色会出现、漂移、变化和消失。风扇的稳定运行速度(通常)不会产生颜色,表明它不是与照明闪烁频率的干扰效应。

A sample of a Benham's top

古斯塔夫·费希纳赫尔曼·冯·亥姆霍兹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并通过查尔斯·本纳姆英语Charles Benham发明的陀螺传播给了英语使用者。 弗洛伦斯·温格·巴格利(弗洛伦斯·巴格莱英语Florence Bagley)是这一现象的早期研究人员之一。[1]

费希纳颜色效应的感知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人们看到颜色的一个可能原因可能是人眼中的视锥细胞对红色、绿色和蓝色的反应速度不同。更具体地说,对于不同类型的颜色特化的神经节细胞,中心和周围机制的延迟是不同的。

这种现象源于视网膜中的神经活动和初级视觉皮层中的空间相互作用,后者在编码低级图像特征(例如边缘和时空频率分量)中发挥作用。[2]研究表明,蓝黄色的竞争过程英语Opponent process解释了所有不同的PIFCs[3]

本纳姆陀螺和其他PIFCs被当作研究眼部疾病和视觉轨迹的诊断工具。它在检测视神经炎英语Optic neuritis方面表现出特别的效果。[4]


本纳姆陀螺

编辑

本纳姆陀螺以英国报业记者、业余科学家和玩具制造商查尔斯·本纳姆英语Charles Benham的名字命名,他于 1895 年出售了一件绘有所示图案的陀螺。在与古斯塔夫·费希纳通信后,本纳姆受到启发,并通过他的陀螺传播费希纳颜色效应,这个陀螺由费希纳观察并证明了上述效果。本纳姆陀螺使得英语使用者在尽管费希纳的原始报告是用德语撰写的情况下,依旧可以去了解费希纳颜色效应 。

其他资料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Bagley, Florence Winger. An investigation of Fechner's color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02, 14 (4): 488–525. 
  2. ^ von Campenhausen C, Schramme J. 100 years of Benham's top in colour science. Perception. 1995, 24 (6): 695–717. PMID 7478909. doi:10.1068/p240695. 
  3. ^ Schramme J. Changes in pattern induced flicker colors are mediated by the blue/yellow opponent process. Vision Research. 1992, 32 (11): 2129–34. PMID 1304090. doi:10.1016/0042-6989(92)90074-S. 
  4. ^ Pilz J, Marre E. Pattern-induced flicker colors. An ophthalmologic examination method (Article in German). Ophthalmologe. 1993, 90 (2): 148–54. PMID 8490297.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