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克歇尔-奥林模型

赫克歇尔–奥林模型(英语:Heckscher–Ohlin model),又称H-O模型H-O model)、资源禀赋理论,是一个国际贸易的一般均衡理论与数学模型,由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伊莱·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于1919年提出,其学生贝蒂尔·奥林(Bertil Ohlin)于1924年将其基本观念于博士论文中进一步阐明,相关请见赫克歇尔-奥林定理

这个模型建立在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之上,本模型建立在各国资源禀赋以及产品特性的基本差异上,赫克歇尔与奥林认为每个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丰富程度并不相同,不同的产品生产时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也不相同,在这种情形下,一国若是生产某种产品,其密集使用了国内较为丰富的生产要素,便可以在生产此种产品时拥有比较优势

模型假设

编辑

简单的赫克歇尔–奥林模型的基本假设如下:

  • 世界上有两个国家,同时都生产两种财货X与Y,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劳动要素(Labor, L)与资本要素(Capital, K)。

相较于李嘉图模型而言,假定使用两种生产要素使得本模型有较为丰富的表现,其每个国家都会生产两种财货的假定也与李嘉图模型的结论不同。

  • 两国在生产时使用相同的技术,且此技术符合规模报酬固定(Constant Return to Scale)的特性。但单一要素的使用则符合规模报酬递减(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 to each factor)。

规模报酬固定的生产技术据以下的特性:资本要素与劳动要素的边际生产力(Marginal Production)仅是资本:劳动比例(K/L)的函数。

  • 生产X财货与Y财货的要素密集度不同,也就是生产这两种财货时,耗用的资本/劳动比(K/L)不同。

在这个模型里,假定了X财货拥有较Y财货低的资本/劳动比,也就是生产X财货相对Y财货而言,要花比较多的劳动要素。我们在这里称呼X财货为劳动密集财(Labor-Intensive Goods),相对的Y财货则称为资本密集财(Capital-Intensive Goods)。

  • 两国的要素禀赋不同,在此假定A国拥有相对较多的劳动要素(劳动禀赋拥有量对资本禀赋拥有量的比例K/L较低),称劳动丰富国(Labor Abundant Country),B国拥有相对较多的资本要素(K/L较高),称为资本丰富国(Capital Abundant Country)

在这里所说的资本密集和劳力密集,乃是由两国的K/L比比较得来的,是相对而非绝对。

  • 两种生产要素在国内都可以任意的移动,但在国际间则不能移动,且生产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均为完全竞争市场。

此项假设意在把国内市场中资源分配与超额利润的问题忽略掉,专注于处理国际间贸易分工的结果。

  • 两国有相同的需求型态,且需求函数为齐序的(Identical and Homothetic)

此项假设目的在将模型的重点放在探讨两国供给面的差异上,故假设两国有一样的需求型态。齐序的需求函数则保证无论所得水准如何改变,当面对相同价格时,这两个国家所消费的X财货与Y财货的比例不变。

H-O模型强调各国所拥有的要素秉赋比例不同,个别产品生产所需的要素比例也不同,因此又称为要素比例模型(Factor proportion Model)。

模型结论

编辑

H-O模型预测当一国在国际贸易中拥有某种相对较丰富的资源禀赋时,生产使用该项要素较多的产品,将使该国在生产这项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 也就是资本丰富国在生产资本密集财上拥有比较利益,劳动丰富国在生产劳动密集财上有比较利益。

H-O四大定理

编辑

在奥林的论文于1933年经哈佛大学翻译成英文之后,H-O模型以及由此所建构起的一般均衡体系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后续的学者由此出发,也发展出了许多重要的定理。其中有三个最为有名:

以上三大定理与H-O模型所导出的比较利益预测结果合称为H-O四大定理。

赫克歇尔-奥林定理

编辑

罗伯津斯基定理

编辑

施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编辑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编辑

列昂季耶夫悖论

编辑

根据H-O模型的预测,拥有相对较多资本要素的国家当生产较多的资本密集财出口以获取比较利益,反之,劳动要素密集的国家则会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财。 瓦西里·列昂季耶夫于1953年提出了著名的李昂铁夫悖论,认为H-O理论预测的结果有问题。里昂铁夫以美国的实证资料为本,认为美国既已是资本最密集的国家之一,却仍出口相对劳动密集的财货,与H-O理论的预测不合,引发了不小的讨论。

注解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书目

编辑
  • Leontief, Wassily(1953),Domestic Production and Foreign Trade: The American Capital Position Re-examined,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97,331-349.
  • Ohlin,Bertil(1933),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Samuelson, Paul(1948),International Trand and the Equalization of Factor Prices,Economic Journal,58,163-184.
  • 刘碧珍,陈添枝与翁永和(2009).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2nd ed.) ISBN 986-7433-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