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汸(1319年—1369年),字子常。安徽休宁人。

祖父赵弥孝是南宋浦江税官。元仁宗延佑六年(1319年)生,早年师从吴暾、洪震老、夏溥等。弱冠后离开徽州,四方求学。至正九年,赵汸的交游对象苏天爵敦促他应考,被他婉拒。[1]求学结束后,嗜读朱子《四书》,多所疑难,乃尽取朱子书读之。师事黄泽,专攻《春秋》《易》象之学。后复从临川虞集游,获闻吴澄之学,思想可见于《对江右六君子策略》,主张“澄心默坐,涵养本源,以为致思之地”,而后“凡所得于师之指及文字奥义有未通者,必用向上功夫以求之”。

赵汸生于乱世,淡泊名利,隐居著述,作“东山精舍”以奉母,学者称东山先生。邑人建商山书院,聘赵汸、朱升为书院山长。至正十二年,新安有战事,至正十七年,徽州归附朱元璋,赵汸选择避居深山。晚年多病,医士要求他多休养。[2]洪武二年(1369年)召修《元史》,完成初稿159卷。半年后乞还东山。未几,以病卒。著有《葬书问对》、《东山存槁》、《周易文诠》、《春秋集传》等。《明史·儒林传》有传。

注释 编辑

  1. ^ 赵汸:〈上苏参政〉,载《明文海》,卷一八三
  2. ^ 赵汸〈送唐思恭归金华序〉:“初,余以久病,捐书绝学。”,载《全元文》,第54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