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外纪

(重定向自通鉴外纪

资治通鉴外纪》,原名“资治通鉴前纪[1],共十卷,起西周共和庚申(前841年),至威烈王二十二年丁丑(前404年)。是北宋刘恕作品。

刘恕在编辑《资治通鉴》期间,不满意司马光《通鉴》文不起上古,只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以后的大事。治平三年(1066年)刘恕曾请教司马光:“‘公之书不始于上古或尧、舜,何也?’公曰:‘周平王以来,事包《春秋》,孔子之经,不可损益。’曰:‘曷不始于获麟之岁?’曰:‘经不可续也。’恕乃知贤人著书,尊避圣人也。”刘恕在病亡前六百天,患中风症,手脚瘫痪,只好经口述方式,由长子刘羲仲撰稿,完成《资治通鉴外纪》十卷、《疑年谱》一卷。书成不久,即行逝世。

刘恕在《资治通鉴外纪》序曰:“本朝去古益远,书益繁杂,学者牵于属文,专尚《西汉书》,博览者乃及《史记》、《东汉书》,而近代士颇知《唐书》。自三国至隋,下逮五代,懵然莫识。承平日久,人愈怠惰。庄子文简而易明,玄言虚诞而近理,功省易习,陋儒莫不尚之。史学浸微矣。”他在给司马光的信中说:“他日书成,公为前后纪,则可删削《外纪》之烦冗而为《前纪》,以备古今一家之言;恕虽不及见,亦平生之志也。”这部书常舍《左传》而取《国语》,又多取先秦诸子书的史料,失之于滥,且未加考证,是其缺点[2]

注释 编辑

  1. ^ 刘恕《资治通鉴外纪自序》
  2. ^ 文献通考·温公日记》条下引李焘之言曰:“文正公初与刘道原共议取实录、国史,旁采异闻,作《资治通鉴后纪》。今所传记闻及日记、朔记,皆后纪之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