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虞裳[1](1891年2月21日—1971年8月26日)原名传治,字虞裳,后以字行江苏上海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2]

生平

编辑

郭虞裳早年在上海南洋中学及唐山路矿学校学习。1914年赴日本留学,1914年9月考入东京私立法政学校(非法政大学)政治经济科学习,与俞颂华同班。1917年7月毕业后,二人均回国。郭虞裳于1919年7月27日继俞颂华出任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主编。同年8月初,引进宗白华任其助编,随即又于8月15日在《时事新报·学灯》上新辟“新文艺”栏目,由宗白华主持。同年11月中旬,《时事新报·学灯》交由宗白华独立主编,此因郭虞裳已决定由报社派往英国,担任“特约通讯员”。[2]

1921年元旦,郭虞裳与陈博生同时抵达英国伦敦。1921年春夏之间,徐志摩张幼仪由伦敦迁居剑桥附近乡下沙土顿居住。不久,郭虞裳也应邀入住徐家。同年5月下旬,林长民自伦敦来到剑桥,曾与徐志摩、郭虞裳“偶然相遇”。[2]

1921年8月,郭虞裳在徐志摩不告而别后几天,也离开剑桥,与刘秉麟夫妇转学至柏林,同时还遇到了一年未见的朋友俞颂华。俞颂华本来是晨、时两报驻俄国特派员,刚刚在1921年5月28日转到柏林,改任驻德国特派员。1924年夏,郭虞裳、刘秉麟同时从柏林学成回国,郭虞裳于同年8月起担任吴淞中国公学大学部教授兼学长秘书、图书馆主任、经济调查部主任。早郭虞裳半年回国的俞颂华,担任该校教授兼事务主任,刘秉麟任教授兼出版部主任。当时,中国公学仍然是王敬芳任校长,胡石青代理校长,张东荪任学长(即教务长)综理学务。郭虞裳、俞颂华、刘秉麟三个人是当时研究系计划大力培植的学者。北伐后,郭虞裳返归商界。郭虞裳是张君劢的追随者,以实业赞助张君劢的事业。后来随张君劢先后入“再生社”、中国国家社会党中国民主社会党[2]1947年3月1日,被任命为国民政府第四届立法院立法委员。[3]

1949年,郭虞裳来到台湾,历任中国民主社会党副主席、主席团主席。1971年,因肺气肿引发呼吸神经麻痹,在台北病逝,享年82岁。[2]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各书作其名为“郭虞裳”。刘寿林等编《民国职官年表》正文也作此,但附录人名表中作“郭虞𩂱”。
  2. ^ 2.0 2.1 2.2 2.3 2.4 秦贤次,徐志摩生平史事考订,新文学史料2008年02期
  3. ^ 刘寿林等编,民国职官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