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中自我(英语:looking glass self) [1] 是由查尔斯·库利所提出,他认为每一个人对他人都是一面镜子,反应出他人所表现过的事情。即说明个人对自己的概念是基于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和知觉所产生,因此,个体对自我的看法有相当部分是受到重要他人的影响。此种理论亦属“象征交互论”的理论先驱。[2]

这张图片说明了镜中自我。图中此人看向四面镜子, 显示并反馈了自己在他人心中所呈现的形象。

库利在《人性和社会秩序》(1902)一书中提出此概念。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通过想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获得的。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人们首先想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如何,其次想像他人对自己的形象如何评价,最后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形成自我感。犹如人们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形象,人们从他人对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这面“镜子”中发展出自我意识。因此,人的性格不是遗传而来的本能,而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步习得、形成的社会性产物。

库利的“镜中自我”概念,对乔治·贺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等符号互动论者关于自我的概念以及角色理论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但此学说也遭到米德批评"缺乏反思性"

“镜中自我”的概念意包含以下三点:

1、目的:主要是在解释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个体,转变成为一个社会人。

2、强调“社会镜子”,即个人想像别人对他是如何观察并加以判断的一种想像。

3、理论内涵:从别人对我们的态度与行为及想像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来获得自我的概念。

此理论分为三个部分:

1、呈现(presentation):对别人眼里自我形象的想像

2、想像的判断(identification):想像与判断呈现出来的结果

3、主观的解释(subjective interpretation):依自我的认知,来回应判断出的结果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存档副本. [2014-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2). 
  2. ^ 存档副本. [2014-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