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冲突

苏联和南斯拉夫两国之间的政治冲突
(重定向自铁托-斯大林分裂

苏南冲突,又称苏南交恶苏南决裂铁托斯大林分裂,是发生在苏联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两国领导人之间的政治冲突。冲突导致南斯拉夫共产党于1948年被开除出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从此直到1955年,苏南两国关系势如水火。南斯拉夫也自此走上了一条既不依附西方也不依附苏联的独立发展的道路。

苏联方面声称,冲突是南斯拉夫不忠于苏联造成的。南斯拉夫和西方则认为这件事的发生使铁托为南斯拉夫赢得了民族尊严,粉碎了斯大林将南斯拉夫变为苏联卫星国的企图。现代学者则强调事件的起因是斯大林拒绝了铁托提出的建立巴尔干联邦的方案:南斯拉夫合并阿尔巴尼亚希腊,整合保加利亚,建立一个不受莫斯科控制的强大的东欧集团[1]。苏联则在两国决裂后对南国极为提防,甚有采取军事入侵的可能,一直到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继任者尼基塔·赫鲁晓夫采取和解政策并解散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后,两国关系才逐渐恢复正常。

原因

编辑

南斯拉夫民族意识与苏联的优越感

编辑

南斯拉夫于二战期间的自发性抗战反抗纳粹德国及其盟国的占领具有决定性作用,亦付出庞大的伤亡代价,与其他二战结束后依赖苏联红军的军事力量才建立共产党政权的东欧国家不同。但苏联领袖斯大林对于这些完全避而不谈,还将南斯拉夫光复的战功完全归于苏军[2],1947年一名驻南斯拉夫的苏联教官亦说过:“南斯拉夫是个小国,唯有得到苏联的支持才能生存,解放南斯拉夫的不是别人,是我们俄罗斯人,我们有资格叫你们做我们认为你们该做的事。[2]

苏联的经济干预

编辑

战后南斯拉夫满目疮痍,经济急需重建,亦想建立如苏联模式的强大重工业,但苏联却以不合理的价格向南斯拉夫输出原料,视南斯拉夫为苏联榨压对象,地位有如殖民地,苏方甚至向南斯拉夫领袖狄托公然表示:“你们要重工业来做什么?我们在俄国乌拉山早有你们需要的一切。”其中令狄托最难以忍受的是苏联要求建立南斯拉夫与苏联的“合股公司”。在二战结束不久,斯大林即提出欲与南斯拉夫共同开发南斯拉夫境内的石油资源,原先狄托还认为此举能发展南斯拉夫本国工业,但在谈判中狄托认为合股公司中的规定充满对南斯拉夫不利的条款,如南斯拉夫必须依苏联需求提供原料,且在首五年必须免除一切财政的负担与出口税,之后也只能收取所得税,其他连同关税皆应免除,南斯拉夫自己只能使用剩下的油产物,合股公司还可享有治外法权等等[3]。至1947年2月,南斯拉夫还是与苏联成立了两个合股公司,分别为“尤斯达”空运公司与“尤斯柏特”航运公司,虽然两企业苏南双方投资各占一半(名义上,实际上苏联借由不同年代的资产估价差而增加其投资额[4]),但苏联明显获利较多,亦占去南斯拉夫收入最丰富的航线,还规定了公司总理必须为苏联人,主导全公司之运作,很大程度上等同控制了南斯拉夫的交通,再加上飞航规则的不平等(如苏联飞机可以自由飞入南斯拉夫领空,反之不可[5])等,令南斯拉夫感到非常不受信任,此后拒绝再合办类似企业。斯大林亦顺着狄托的意,不再提出合股公司的相关建议,但换来的是苏联单方面废弃先前签约的信用贷款,令南斯拉夫遭到极大的经济损失[5]

苏联干涉内政与间谍行为

编辑

早在1944年,苏联即开始于南斯拉夫共产党与中下阶层中安插间谍,如由铁路人员组成的间谍网、全国经济计划局局长安德耶拉·海布朗(Andrija Hebrang)、财政部长斯雷登·楚尤维克皆是苏联间谍[6],尤其楚尤维克经常将中央与内阁重要决策情报提供给苏联大使馆,甚至希望南斯拉夫成为苏联加盟国[6]。除此之外苏联还对南斯拉夫内部事务处处干涉,包括要求军事组织按苏联红军的模式编组[7]、教育和灌输南斯拉夫共产党青年效忠苏联,为“永恒的祖国俄罗斯”服务[8]

苏南意识形态之争

编辑

按照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的看法,共产党政权的建立应依照二个阶段,依序分别为“人民民主政权”、“社会主义政权”,其解释各国有别,但皆是阶段越后者即经济与社会发展越为进步,东欧大多由共产党执政国家被苏联视为人民民主政权,即各个共产党皆上台执政不久的初始阶段。同样被归为此类的南斯拉夫则拒绝苏联这一解释,并表示其自1941年来就开始发展,早已进步为社会主义政权,不应予以低估,并蔑视其他东欧国家执政党不以“共产党”而以“劳动党”自居,是自欺欺人的作为[9]

苏南巴尔干扩张冲突

编辑

由沙俄至苏联,俄罗斯长期以控制巴尔干为目标,狄托亦欲控制该地区的诸国,打算将巴尔干诸国与南斯拉夫合组为联邦,因此首先与保加利亚接洽,也很大程度上控制了阿尔巴尼亚,这些都令斯大林难以忍受,然而在指责南共之后不久,斯大林便一改态度支持其联邦计划,令狄托怀疑其动机,从而延缓以至最后终止了联邦推动计划[10],双方关系则停留于恶化的阶段。

中国共产党的反应

编辑

1948年7月10日,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南共问题的决议》,表示支持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决议。中共中央在决议中谴责南共“执行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内外政策”,声称南共“陷入了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泥潭”,并要求各地党委大力贯彻学习1948年6月由情报局会议通过的《关于南斯拉夫共产党状况的决议》。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面倒向苏联,对南斯拉夫方面请求建交的电文不予理会,拒绝与之建交,亦对当时发表的《南斯拉夫共产党掌握在间谍和杀人犯手中》等情报局后续决议表示支持。两国之间由此形成了长期相互敌视的态势。[来源请求]

1954年苏南两国关系初步缓和后,中南两国于1955年1月2日正式建交,但因1956年匈牙利事件中铁托对纳吉的支持以及反对苏联方面出兵匈牙利,南斯拉夫与支持苏联出兵的中共方面关系再度紧张。1957年11月7日,南斯拉夫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纪念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大会,并拒绝在当年召开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宣言上签字。1958年南共召开七大,明确表示不承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苏联为首,中南两国因此再次交恶,铁托的南斯拉夫在1958年台海空战支持中华民国,并与中华民国代表频繁接触。南斯拉夫当年的报纸一直称赞蒋中正,并称为真正的中国总统和领袖。南斯拉夫曾向蒋中正领导的中华民国提出军售,但被因台湾当局奉行的反共主义而被拒。在1959年西藏骚乱时期,铁托的南斯拉夫和中华民国都支持西藏的抗议者,铁托攻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不尊重民族自治。1962年中印战争中,铁托的南斯拉夫和中华民国都支持印度,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侵略印度。这种两国之间的冲突一直持续到1976年毛泽东去世,华国锋上任和铁托访华后才有改善,两国重新恢复关系。在1989年因南斯拉夫在六四事件中指责中国政府的态度,两国关系再次受到影响,直至1992年南斯拉夫解体为止。[来源请求]

参见

编辑

资料来源

编辑
  1. ^ Jeronim Perovic, "The Tito–Stalin Split: A Reassessment in Light of New Evidence." Journal of Cold War Studies (Spring 2007) 9#2 pp: 32-63
  2. ^ 2.0 2.1 彭杰夫 1979,第39页
  3. ^ 胡莉莉 1982,第58页
  4. ^ 胡莉莉 1982,第60页
  5. ^ 5.0 5.1 胡莉莉 1982,第61页
  6. ^ 6.0 6.1 李迈先 1990,第518页
  7. ^ 胡莉莉 1982,第74页
  8. ^ 胡莉莉 1982,第75页
  9. ^ 李迈先 1990,第517页
  10. ^ 胡莉莉 1982,第69页

参考书目

编辑
  • (中文)胡莉莉, 南斯拉夫與蘇聯之分裂及其影響, 淡江大学欧洲研究所, 1982 
  • (中文)彭杰夫, 南斯拉夫的外交政策, 淡江大学欧洲研究所, 1979 
  • (中文)李迈先, 東歐諸國史, 三民书局, 1990, ISBN 957-14-0023-8